音乐欣赏(第二版)01第一章歌曲(上编).pptx

音乐欣赏(第二版)01第一章歌曲(上编).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歌曲(上编) 1901-1949;目录;;作 家 信 息 沈心工 (1870-1947),学堂乐歌时期的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上海人。1902年东渡日本求学,曾与曾志忞在日本 “江户 (中国)留学生馆”创办 “音乐讲习会”,并在馆内聘请日本音乐教育名师铃木米次郎向中国留学生讲授音乐。;作 家 信 息 1903年回国,即投身音乐教育,在浙江、上海一带的高等学校中从事音乐课教学达25年之久。1904年开始编写学堂乐歌的教材,最初的音乐教材为 《学校唱歌集》,曾出版 《心工唱歌集》。他编写了180首学堂乐歌,被编成6集 《学校唱歌集》和4集 《民国唱歌集》。他为音乐的大众化和社会化以及新时期的模式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流传到现在的作品有 《男儿第一志气高》 《黄河》《革命军》《赛船》等。;;作 品 赏 析 《男儿第一志气高》是一首简短的歌曲,曲式可分为三个部分,每部分都非常规整,均为8小节。 第一部分可视为上下两个乐句,每句4小节。歌曲定调为D调,音区恰好在人声的中音区,非常适合儿童歌唱。歌曲旋律主要采用五声音阶的级进,无大跳,音调特征十分符合儿童生理特点。定调到位,旋律上口,所以广泛流行。 第二部分仍然是8小节,旋律与第一段相比没有大变化,是第一段的自然。只是在音乐进行的速度上有所加快;这里下句有一个变化,多了几个十六分音符。整体的歌唱风格也与第一部分吻合,一字一音,带有说唱性质,故十分口语化,很贴近生活。歌词所叙述的内容有所扩大,但与第一部分显然是共为一体的。 第三部分是第一部分的变化,但最后一句用了合尾的手法。这段歌词与第一段首尾呼应,是为点题。旋律上变化第一句,重复第一段第二句。它没有一点使人觉得重复的感觉,原因是它的节奏比较快,多次重复是一种听觉的需要,而歌词并没有重复。;创 演 乐 评 《男儿第一志气高》又名 《体操——兵操》。沈心工填词,约写于1902年,初刊在1904年出版的《学校唱歌集》中,是我国最早的学堂乐歌之一。 这首歌曲的曲调选自一首日本学校歌曲,由于词曲结合很自然,深受当时学生们的欢迎:歌词句式短小精悍,朗朗上口,虽然长短相错,但很是通顺规整;曲调铿锵有力,句读分明,虽然重复材料较多,但发展中有变化。 沈心工的歌词,明白如话、通俗易懂。 男儿第一志气高,年纪不妨小。 哥哥弟弟手相招,来做兵队操。 长官拿着指挥刀,小兵放枪炮。 龙旗一面飘飘,铜鼓咚咚咚咚敲。 一操再操日日操,操得身体好。 将来打仗立功劳,男儿志气高。 这不难看出歌词的风格浅近,是很受当时人们喜爱的原因。郭沫若、冯友兰这一辈的学术大师们从小就是唱着这类 “学堂乐歌”在学堂活动的。直到现在,一些健在的老人仍然喜欢这些经典的 “乐歌”。;;作 家 信 息 杨度 (1875—1932),20世纪初的诗人、文学家。又名杨皙子。诗作 《黄河》,抗议沙俄的侵略行径,表达中华民族的爱国激情。此歌载于《心工唱歌集》中。;;作 品 赏 析 这是一首爱国主义的学堂乐歌。歌曲的曲式结构为两段。前12小节为第一段,从第13小节到第24小节为第二段,高潮在第二段。 第一段着重描写北方长城及河套地区的历史、地理概况,说明这里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以示作者和国人的爱国热情和立场态度:“黄河黄河,出自昆仑山,远从蒙古地,流入长城关。古来圣贤,生此河干,独立堤上,心思旷然。”作者认为黄河、长城、河套、昆仑这些祖国大好河山值得我们去热爱,甚至要为之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作者用坚定有力而又略为紧凑的节奏使旋律喷薄而出,进行曲的风格和各种长度的附点,显示了作者厚重的历史感和当时全国人民的心情。整个作品在人的中声区运动,适合大众演唱,更能表达他们的思想感情。;作 品 赏 析 第二段歌词为: “思得十万兵,长驱西北边,饮酒乌梁海,策马乌拉山,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整体在高音区跑动,只是最后一句结束在中音区的主音上。旋律上升到中声区的高音区部分,最高音为小字二组的#F (二分音符),此音可恰到好处地释放同胞的团结爱国、同仇敌忾的激情。节奏放慢,但更有力:×××××∣和×-×-∣及其变体———附点节奏表现作者欲 “长驱西北边” “策马乌拉山”和 “誓不战胜终不还。君作铙吹,观我凯旋”的决心。从这首歌曲中我们不难体验到它对 爱国同胞精神的鼓舞。 ;创 演 乐 评 《黄河》作于1905年,是我国最早创作的学堂乐歌之一,首载于1937年的 《心工唱歌集》。该曲是沈心工创作歌曲中最有影响的一首。这首歌产生的历史背景源于日俄战争之后,沙俄将其在东三省南部的特权转让给日本,同时又企图将当时的 “外蒙古”纳入其版图,激起了我爱国同胞的极大愤慨。该曲表现了对沙俄侵略行径的强烈谴责和抗议。这首歌在当时甚至现在仍然能激发国人的爱国热情。黄自先生在 《心工唱歌集》的序中曾高度评价此歌:“我最爱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