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化˙全球化˙议会角色-中山大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民主化˙全球化˙議會角色」 慶祝高雄改制院轄市廿五週年學術研討會 (研討會論文) 「人治」或「法治」:菲律賓國會變革之探討 翁俊桔 (國立中山大學中山學術研究所博士候選人) 論文大綱 菲律賓的國會可說是該國最富爭議的政治機構,因為該機構自1935年的自治國政府開始至1987年新憲法提出為止,不僅歷經過多次的變更修改,而且還引發諸多的憲政危機。雖然其民主本質並沒有因此而遭到貶損,不過如果就國會變更的背後力量和主導者而言,將不難發現「人治」因素似乎是大於「法治」因素。因為國會的修改似乎都是遵循「某特定政治領袖」之意志而動,即便是「重回民主」之後,國會的發展和運作仍受制於「特定的政治領袖」,所以國會自主性的議題就成為本文所欲探索的焦點。 職是之故,本文的重點主要將針對1935年至1987年菲律賓的國會演進、國會制度設計和國會體制變更等過程進行探討。本文希望藉由對菲律賓的個案分析,進一步釐清第三世界國家之國會是否能達到其自主性的訴求。 關鍵字:菲律賓、國會變革、憲法修改、人治、法治 前言 菲律賓自1935年的自治國(The Commonwealth of the Philippine)開始推動民主政治以來至今, 菲律賓自治國是根據〈泰丁斯-麥克杜菲法案〉之規定於1935年11月15日成立的,該政府體制是採取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型態(陳鴻瑜 2003,67-135)。 菲律賓自治國是根據〈泰丁斯-麥克杜菲法案〉之規定於1935年11月15日成立的,該政府體制是採取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型態(陳鴻瑜 2003,67-135)。 然而,在推動民主政治的過程中,菲律賓雖歷經過許多的險阻和困難,例如修改憲法、多次變更政府體制、實施軍事戒嚴統治、回復民主、軍事政變和群眾革命等,但是菲律賓人民卻始終堅持其維護民主政治的決心。不過令外界矚目的是,代表最高立法權威的國會(Congress),卻始終被認為是「人治」的象徵。換言之,就是「國會」的自主性一直遭到特定政治力量之干預,同時這股政治力量似乎是緊隨著「政治領袖」或「特定的統治階層」之意向而更動。例如,1939年、1940年、1943年、1946年、1973年、1978、1984年年及1987年等多次修憲和變更國會議案之提出,幾乎都是「人為」刻意主導的結果。 簡單來說,菲律賓每次的憲政變更都是某特定的政治領袖的意圖。舉例而言,1939年和1940年的憲改就是奎松(Manuel Quezon)總統所主導的;1943年的國民議會則是受制於日本軍事政府的逼迫;1946年的共和國憲法則是美國殖民當局所矚意採行的;此外,1973、1978和1984年的憲改則是馬可仕總統刻意操作的結果;至於,1987年的新憲法則是艾奎諾總統運作的結果。 簡單來說,菲律賓每次的憲政變更都是某特定的政治領袖的意圖。舉例而言,1939年和1940年的憲改就是奎松(Manuel Quezon)總統所主導的;1943年的國民議會則是受制於日本軍事政府的逼迫;1946年的共和國憲法則是美國殖民當局所矚意採行的;此外,1973、1978和1984年的憲改則是馬可仕總統刻意操作的結果;至於,1987年的新憲法則是艾奎諾總統運作的結果。 職是之故,本文首先將論述菲律賓目前的國會組成,之後再分別探討西班牙殖民時期、美國殖民時期、自治國時期、獨立共和國、馬可仕專制獨裁至1987年後的國會制度(或立法機關)的演進、國會的結構設計和國會體制變更之過程。本文希望藉由對菲律賓國會的個案分析,進一步釐清第三世界國家的國會能否真正落實國會自主的訴求。 菲律賓目前的國會組織 一般而言,菲律賓的歷史分期基本上可分為西班牙殖民時期(Spanish Colonisation,)、革命政府時期(the Revolutionary Government,)-美菲戰爭時期(the Filipino-American War,)、美國殖民時期(American Colonisation,)、菲律賓自治國時期(Philippine Commonwealth,)-日軍佔領時期(Japanese Occupation,)、獨立共和國時期(the Independent Republic,)、獨裁時期(Dictatorship,)和重新回歸民主時期(Redemocratisation,)等時期(Iglesias, Sol 2003, 541-542)。 然而,獨裁時期可說是菲律賓政府體制變動最頻繁的時期。因為在1973年之前,當時實行的是美國式的總統制;1973年憲法頒布之後,馬可仕總統(Ferdinand Marcos)將政府體制改為新加坡式的議會共和制,不過本質上卻是類似英國式的議會內閣制;1978年之後又改採法國式的雙首長制。當然,馬可仕此舉之目的就

文档评论(0)

jinzhu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