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
第四冊 第十四課 諫太宗十思疏 魏徵 補充講義
一、題解、作者補充:
1貞觀政要:唐吳兢(西元六七0年—七四九年)撰。兢為汴州浚儀(今河南省開封縣)人,於武后、中宗、高宗、玄宗四朝歷居史職,官至太子左庶子,為著名的史學家,時有「今董狐」之譽。書約成於玄宗開元八年(西元七二0年),十卷四十篇,共二百五十八章,約八萬字。記貞觀間唐太宗與魏徵、王珪、房玄齡、杜如晦等大臣四十五人間的政論問答,及有關諍諫事跡與當時的政治設施等。總結「貞觀之治」的歷史經驗較具系統,對唐太宗政績及其晚年的衰退腐化,均直書不諱。
2清吳楚材評古文觀止卷七:「通篇只重一『思』字,卻要從德義上看出。世主何嘗不勞神苦思,但所思不在德義,則反不如不用思者之為得也。魏公十思之論,剴切深厚,可與三代謨、誥共傳。」
3據資治通鑑載,魏徵上此疏時,為唐貞觀十一年四月。當時宇內承平,四夷來朝,太宗躊躇滿志,便逐漸驕傲起來。他曾在群臣面前公開炫耀自己「武勝於古」、「文勝於古」;並改變過去勤儉的作風,生活日趨奢靡。十一年元月,太宗下令修築飛山宮。魏徵及時上疏諫其「追雕牆之靡麗」,「人不見其德,而勞役是聞」,但是太宗並未接受。二月,太宗又下令修築自己的陵墓(即昭陵),發動更大的工程。同月,遊幸洛陽宮。三月,狩獵於廣城澤。由於三月初一逢日蝕,四月十日又逢雷電,擊毀乾元殿前樹,按照傳統「天人感應」的說法,認為這是上天的示警,於是魏徵就在此時上奏此疏。太宗閱後,批示說:「公之所陳,朕聞過矣!」
4魏徵二三事①忠良之辯(推薦杜正倫事);②諫長樂公主的嫁妝;③田舍翁廷辱太宗;④阻納鄭氏女;⑤以極諫敢爭為己任(王珪評);⑥諫太宗封禪;⑦狂夫一言,聖人自擇;⑧御前說王子大臣。
5唐太宗認為「君臣本同治亂、共安危,若主納忠諫,臣進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來所重。若君自賢,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國,臣亦不能獨全其家。」(貞觀政要卷 第三 論君臣鑒戒)魏徵與太宗的互動,正是太宗理想中的君臣關係。
6太宗對魏徵的評價很高,他曾對朝中大臣說過:「人君須得匡諫之臣,舉其 (同「愆」,音ㄑㄧㄢ,過失)過。一日萬機,一人聽斷,雖復憂勞,安能盡善?常念魏徵隨事諫正,多中朕失,如明鏡鑒形,美惡必見。」(貞觀政要 卷第二 求諫)又說:「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貞觀之後,盡心於我,獻納忠讜,安國利人,成我今日功業,為天下所稱者,惟魏徵而已。」魏徵在太宗心目中地位的重要,於此可見。
7魏徵的文學成就:
①文學理論及文學觀念:魏徵在隋書 文學傳序文中,對漢 魏至隋的文風做概括的評論,主張崇尚質樸純正,反對浮靡輕巧,視梁 陳以來的宮體、駢儷一類作品為亡國之音。
②政論文字:在上太宗二百餘篇奏疏中,「以隋為鑒」為其主要內容,「文風切直」為其主要風格。所謂「切直」,即懇切率直之意。在諫太宗十思疏、十漸不克終疏等諸多名篇中,洗削綺豔浮靡,雖用偶句,但詞旨剴切,氣勢雄渾,無堆砌典故之弊,呈現出剛正淳樸、簡勁有力的格調。後來劉知幾的論文,陸贄、歐陽脩、蘇軾等人的奏議之文,皆受其影響。其現存三十多首,多頌功祀神之作,但五古述懷一篇,意氣慷慨,語言勁健,在初唐詩歌中不失為格調較高的作品。
③史學作品:魏徵不但經、子之書運用自如,其史學之造詣更是獨到。唐代大儒眾多,傑出史學家亦不乏其人,魏徵卻能憑藉超邁群賢的學識,領銜修史,以首席史臣立於貞觀一朝。舊唐書 魏徵傳云:「初,有詔遣令狐德棻、岑文本撰周史,孔穎達、許敬宗撰隋史,姚思廉撰梁、陳史,李百藥撰齊史。徵受詔總加撰定,多所損益,務存簡正。隋史序論,皆徵所作,梁、陳、齊各為總論,時稱良史。」由此可知魏徵在史學上的成就。
8群書治要一書,係太宗欲覽前王得失,命魏徵、虞世南、褚遂良摘錄經史百家中有關帝王興衰事蹟記載,編輯而成。原書五十卷。唐以後亡佚。清 乾隆間自日本重行傳入,因鏤版行世。今缺第四、十三、二十共三卷。所採各書,皆初唐善本,與後刊者多有不同。
【學習單】
1本文選自(貞觀政要)卷第一論君道,乃作者於(貞觀十一)年上太宗(論時政)疏四篇中的第二篇,題目為後人所加。疏,(逐條陳說)之意,為古代人臣向君王陳述意見的一種文體,舊屬(奏議類),後為應用文的(上行公文)。
2唐太宗被歷代史家稱英明之主,原因在於能(虛懷納諫)。魏徵於是上此奏疏,其主旨在說明人君當(居安思危),(積其德義)。自古人君大多於(艱難開創)之時,勵精圖治,頗稱英明;(功成志得)以後,逐漸流於驕奢,追求珍寶異物,興建宮殿苑囿。魏徵針對這種情況,以「(十思)」進疏,陳述前代興亡的歷史教訓和立德建業的要道。
3全文以「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為主旨,以「(思)」為線索,規勸太宗要(知足知止)、(謙沖包容)、(節遊勤政)、(納諫黜惡)、(正賞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