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的原则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PPT

普遍的原则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节 幼儿的社会行为 与道德的发展 三、幼儿的亲社会行为 (一)概念 亲社会行为:通常是指对他人有益或对社会有积极影响的行为,包括分享、合作、助人、安慰、捐赠等。 (二)亲社会行为的影响因素 1、社会认知水平 2、情感移情作用 对孩子进行移情训练,增强孩子助人、分享、合作、礼貌等亲社会行为。 3、家庭引导方式 首先,家长鼓励幼儿亲社会行为最有力的方式是运用微笑、表扬、拥抱和奖品等手段。 其次,父母自身的榜样,为孩子直接提供行为方式的示范,可帮助儿童习得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4、传播媒体影响 帮助儿童接受媒体正面的影响,抑制负面影响。 攻击性行为 攻击性行为的定义 攻击性行为,又称侵犯行为,指个人 采取的使他人受损失或不舒服的行为,包括殴打、侮辱和抢夺他人的财产等霸道行为。但是儿童过失或不小心、儿童之间的粗暴游戏而给同伴或他人造成的伤害等行为,不属于攻击性行为,因为他们不是以伤害他人为目的的。 攻击性行为是以社会判断为基础,既要考虑个人动机,又要考虑行为发生的背景和环境。 攻击性行为的表现特点 判断幼儿的攻击性行为可以根据以下特征: 1、言语较多,喜欢与人争执,好胜心强。遇事往往非争不可,并时常讲粗话、骂人。 2、情绪不稳定、暴躁。任性执拗、喜欢生气、爱乱发脾气,稍不如意就可能出现强烈的情绪反应,如哭闹、叫喊、扔东西或以头撞墙等。有的表现出一种屏气发作,即大声号哭之后,呼吸短暂停止,严重时可伴有发绀和痉挛现象。 3、经常向同伴发起人身攻击,如打人、咬人、推人、踢人等,惹是生非,戏弄、恐吓、欺负同龄或比他小的幼儿,强占抢夺别的孩子的玩具和物品。 学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分类 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 美国心理学家哈吐普 (W.Hartup)根据攻击的目的和性质把攻击分为敌意性攻击和工具性攻击(又称操作性攻击) 道德:是一种社会现象,是儿童社会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内容。道德的发展包括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三者密不可分,相辅相成。 一、有关道德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理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3—6岁)前道德判断阶段 特点:以自我为中心的道德判断 第二阶段:(6—9岁)他律道德阶段 特点:以成人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第三阶段:(9—11岁以后)自律道德阶段 特点:以自己内在的标准进行道德判断。 (二)科尔伯格的理论(三个水平六个阶段) 一级水平:前习俗道德 第一阶段:服从于惩罚定向 第二阶段:快乐的相对主义 二级水平:习俗道德 第三阶段:好孩子定向 第四阶段:社会秩序与权威的支持 三级水平:后习俗道德 第五阶段:民主地承认法律 第六阶段:普遍的原则 幼儿道德发展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一)特点: 具体性 他律性 模仿性 情绪性 (二)影响因素: 1、家庭及其父母 2、游戏及其活动 3、同伴及其交往 4、社会榜样 5、教师及其环境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