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溶胶理论基础-气溶胶化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直接辐射强迫:气溶胶通过散射和吸收太阳辐射,产生直接辐射强迫; 间接辐射强迫:可作为云凝结核,影响云的微物理特性和宏观云量,影响地-气系统的水循环,产生更加复杂和不确定的间接辐射强迫。 气溶胶辐射强迫 气溶胶辐射强迫 与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比较: 1.对流层大气中气溶胶的生命周期很短,导致空间分布高度不均,而且与排放源有关; 2.气溶胶直接辐射强迫是散射太阳短波辐射的过程,主要在白天和夏季起主导作用。即具有明显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 3.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辐射强迫都与颗粒物粒径和化学组成有关,不能简单以气溶胶质量源强衡量其辐射强迫的相对大小; 气溶胶辐射强迫 与温室气体的辐射强迫比较: 4.大气气溶胶尤其是人为气溶胶的区域分布不均匀; 5.气溶胶的辐射强迫与其浓度的关系是非线性的,自然存在的气溶胶的影响复杂; 另外,气溶胶作为凝结核影响云滴形成和降水的过程复杂,间接辐射强迫研究非常困难。 气溶胶理论基础 气溶胶化学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成、来源与去除 大气气溶胶的危害 主要内容 相关概念 一次气溶胶:由排放源直接排放到大气中的颗粒物。 二次气溶胶:通过与气体组分的化学反应生成的颗粒物。 均质气溶胶:所有颗粒物的化学组成相同。 单谱气溶胶:所有的颗粒物粒径大小相同。 多谱气溶胶:多种粒径大小的颗粒物。 气溶胶的来源 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复杂,按照产生的过程分为自然源和人为源。 自然源主要来自于洋面气泡的破裂、土壤的风蚀、生物的孢子花粉以及火山爆发、森林火灾等。 人为源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工农业生产活动等;人为排放气态污染物在一定条件下的气-粒转化过程也是大气气溶胶的一个重要来源。 大气气溶胶主要是通过干、湿沉降的方式去除。 (1)干沉降:重力作用或与地面其他物体碰撞后沉降。 (2)湿沉降: ① 雨除 :气溶胶的颗粒物作为凝结核,成为云滴中心,通过凝结和碰并,云滴增长为雨滴(若T0 ℃即雪),形成降雨/雪。 ② 冲刷:在降雨/雪过程中,雨滴将大气中的微粒挟带或冲刷下来。 气溶胶的去除 大气气溶胶污染化学的研究内容 大气气溶胶在大气环境中的状态和化学组成 气溶胶颗粒的化学性质一般不活泼,对云雾、降水的形成能起到核化作用,某些微量气体则以不同形式参与化学反应,对气溶胶粒子及其在空气中的分散特征是重要的研究环节。 大气气溶胶污染物及其污染化学 大气气溶胶污染物是指在气溶胶中危害人体健康和动植物生长及对建筑物有损害的重金属离子、有害阴离子、病菌、引起人类和动物疾病的花粉和微细的尘埃 气溶胶污染化学的研究对象就是大气环境中的气、固、液混合体系和受其污染的受体。 气溶胶污染途径及大气气溶胶污染的控制 大气气溶胶污染的途径分为大气气溶胶的来源、大气气溶胶的污染气象、大气气溶胶的形成机理、污染运移过程等多元途径。 其目的是为了大气气溶胶污染控制寻找理论基础和化学治理。 大气气溶胶污染化学研究的方法 讨论和研究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 研究气溶胶样品中各种粒子的物理形貌 研究大气气溶胶的污染途径 了解和研究大气气溶胶样品的采集、处理和分析方法 研究气溶胶的源解析和评价方法,即污染物的来源 研究大气气溶胶污染的防治方法 研究气溶胶的程序一般为: 在不同时空采集样品 测试其化学成分研究其特性 观察样品中各种粒子的形貌 分析其污染途径 追溯其来源 研究污染物的评价方法 针对其特性有目的的研究治理方法 气溶胶粒子的化学组成 1 离子成分: SO42- ;NH4+ ;NO3- Mg2+;Ca2+;Na+;Cl- 2 有机物含量: 多环芳烃(PAHs) 有机碳(OC)和无机碳(EC) 3 元素组成: 地壳元素如Si, Fe, Al, Na, Mg, Ca和Ti等; 污染元素如Zn, K, Cd, Ni, Cu和Pb等。 阳离子:NH4+、Mg2+、Na+ 、K+等金属离子; 阴离子: SO42- 、NO3- 及Cl- 、Br-等卤素离子存在; (一)离子成分 这些离子成分通常是气溶胶理化特性研究的必测项目。它们对太阳光产生散射和吸收作用,使能见度降低,为大气污染的标志之一。除影响气候变化,还可以控制气溶胶粒子的酸化。所以研究离子的浓度、时空分布、粒径分布等有利于研究气溶胶形成机制,并预测气溶胶的来源。 1.种类 (1)SO42- (一)离子成分 非海盐硫酸盐(nss-SO42-)是对流层气溶胶粒子中普遍存在的组分,在海洋和大陆环境中都能检测到,但其气态前体物不同。 海洋中SO42-的气态前体物:来自浮游植物产生的二甲基硫; 大陆SO42-的气态前体物:主要来自人为排放的SO2的转化。 (一)离子成分 与SO2相比,气溶胶中的H2SO4 (SO42-)引起了更多更严重的问题: H2SO4/SO42-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