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现代免疫学发展极为迅速,免疫学基础理论和应用领域不断取得引人瞩目的新成就。 近年来,在APC加工、处理抗原的胞内机制,T/B细胞在骨髓内外的分化发育,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的分子机制, T/B细胞激活信号的胞内传导途径,免疫细胞凋亡机制及其生物学意义,MHC生物学作用的本质、各种免疫分子的生物学特征及其功能、移植排斥反应的机制及移植耐受的建立,HIV感染和致病的免疫学机制等方面,均获得新成果。同时,基因工程抗体和其他新型免疫分子的研制,现代免疫学技术的建立,分子疫苗的研制等应用领域,也获得长足进展。 免疫学的进展必将为人类消灭传染病,防治免疫性疾病,解决移植排斥,征服肿瘤等方面作出新贡献。 第二节 医学微生物学概述 1、概念:是一群体形微小、结构简单、 肉眼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或电子显微镜放大几百倍、几千倍,甚至几万倍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一、微生物的概念、分类以及与人类的关系 特点:个体微小、结构简单、种类多、分 布广、繁殖快、与人类关系密切等。 2、分类(依结构与组成) 非细胞型 原核细胞型 真核细胞型 区别 无细胞结构,无产生能量酶,一种核酸 仅有原始核,无核仁、核膜 缺乏完整细胞器 细胞核,有核仁、核膜,细胞器完整 种类 病毒 细菌(狭义) 支原体 衣原体 螺旋体 立克次体 放线菌(广义) 真菌 非细胞型微生物 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真核细胞型微生物 遗传物质 DNA或RNA DNA和RNA DNA和RNA 细胞核结构 无 缺少核膜及核仁 完整的细胞核 增殖方式 复制 二分裂 出芽或形成孢子 细胞器组成 无 不完整,缺少线粒体、 完整的细胞器 内质网及高尔基体 大小测量单位 纳米(nm) 微米(μm) 微米(μm) 培养方式 活组织或细胞培养 人工配制的无生 人工配制的无生 动物接种 命培养基 命培养基 鸡胚接种 与人类的关系: 绝大多数对人类是有益的,有些甚至是必需的,少数可引起病害。 分布:广泛 自然界、体表、腔道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自然界:自然界的物质循环氮素循环 农业方面:制造菌肥植物生长激素,杀灭害虫等。 工业方面:用于食品、酿造、化工、石油、工业废物处理等。 医药方面:生产抗生素、维生素、辅酶、ATP等。 基因工程方面:以微生物为研究对象或模式生物。 少数可引起人或植物的病害。 病原微生物:具有致病作用的微生物。 学习目的:掌握和运用微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基本技能,控制和消灭有关疾病,为临床医学及临床护理打下坚实基础。 二医学微生物学的发展与现状: 最早以为传染病是神罚;在经受地震、洪水之后,认为传染病是空气不洁所造成的,公元前(459-377)提出了瘴气学说;公元16世纪,发现传染病是经接触、媒介、空气3种方式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由意大利人Fracastoro提出了传染生物学说;在12世纪,北宋末年刘真人提出肺痨病由小虫引起。明隆庆年间(1567-1572)发现人痘能预防天花。 1676年 荷兰人吕文虎克(Leeuwenhoek)创造了世界第一架(放大约250倍)原始显微镜,观察到各种微生物,并描述了基本形态,对微生物的客观存在提供了直接证据,揭开了微生物学时代序幕。 法国科学家巴斯德(Pas-teur)有1857年证实酿酒中的发酵与腐败是由微生物引起的,并创立了巴氏消毒法;(61.1-62.2℃ 30分钟或 71.7℃ 15-30秒)还证明鸡霍乱、炭疽病和狂犬病为微生物所致,开创了微生物生理学时代。 同期德国学者郭霍(koch)创用固体培养基分离出各种细菌纯种,并感染动物重新分离纯培养成功,并进一步创建了细菌染色法。 巴斯德与郭霍是微生物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的奠基人。 1892 年俄国学者伊凡诺夫斯基发现了第一种病毒,即烟草花叶病毒。与此同时,德国Loftier发现牛口蹄疫病毒。 人类病毒是在1901年美国科学家Walter-Reed首先分离出黄热病毒而发现的。 1915年,英国Twort发现了细菌病毒,即噬菌体。 19世纪40年代电子显微镜问世后,病毒的研究有了很大发展。 1971年美国Diener发现了比病毒结构更简单的无蛋白质外壳的环状RNA分子,即类病毒。一种感染性蛋白称为朊病毒的传染因子相继被发现。后来,在研究类病毒过程中又发现某些植物病害的拟病毒。1983年国际会议将这些微生物统称为亚病毒。 半个世纪以来,随细胞生物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