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1
PAGE 7
《易经》与“李约瑟难题”刍议
——兼与杨振宁先生商榷
谢金良
? [作者简介] 谢金良(1971— ),男,哲学博士,福建师大文学院副教授、复旦大学中文系博士后。
(复旦大学 中文系,上海 200433)
[摘 要] 杨振宁先生认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观点,本文围绕“李约瑟难题”的症结、近代科学萌生的原因、《易经》影响与近代科学等相关问题的探讨,予以有力的反驳。本文认为,《易经》文化影响是催生近代科学的原因之一,而中国没有萌生近代科学是各种因素共同造成的,不能过分指责《易经》文化。
[关键词] 杨振宁;易经;近代科学;李约瑟难题
2004年9月3日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先生在人民大会堂召开的“2004文化高峰论坛”上发表了《〈易经〉对中华文化的影响》 按:杨先生演讲的文稿内容,发布在互联网上的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根据他演讲的录音整理稿(详见http://2004/20040928001.htm),一是杨先生讲演前的底稿并在讲演后(9月23日)略加修订的定稿(详见/GB/wenhua/40462/40463/3049020.html)。录音稿与修订稿文字上有些地方表述不同,但主要观点完全一致,区别在于录音稿对事例的分析比较具体,也比较口语化,可是却有个别地方表达不清。本文所引用的观点,主要根据修订稿,后文不再另注出处。,明确指出“《易经》影响了中华文化中的思维方式,是近代科学没有在中国萌芽的重要原因之一”。在清华大学主办的“中国传统文化对中国科技发展的影响论坛”(10月23日)、“博鳌亚洲论坛会议中心举行的新闻发布会”(11月20日)等重要场合中,杨先生仍坚持自己的观点。尽管杨先生在讲演中没有挑明,但可以知道他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其实就是所谓的“李约瑟难题”或“李约瑟命题”。也许正是他把《易经》影响与该重大问题联系在一起,才会引致学术界的激烈争论。关于“李约瑟难题”,研究成果已相当丰富(可参见《学界关于“李约瑟难题”的部分见解》,详见 /ency/phil/066.htm;《关于“李约瑟难题”的资料》,详见 /readers/fdn.htm ;刘 兵《若干西方学者关于李约瑟工作的评述 》,发表于《自然科学史研究》2003年第1期
按:杨先生演讲的文稿内容,发布在互联网上的主要有两个版本:一是根据他演讲的录音整理稿(详见http://2004/20040928001.htm),一是杨先生讲演前的底稿并在讲演后(9月23日)略加修订的定稿(详见/GB/wenhua/40462/40463/3049020.html)。录音稿与修订稿文字上有些地方表述不同,但主要观点完全一致,区别在于录音稿对事例的分析比较具体,也比较口语化,可是却有个别地方表达不清。本文所引用的观点,主要根据修订稿,后文不再另注出处。
一、“李约瑟难题”的症结
关于中国近代科学技术落后的原因,近九十年来已有不少中外学者致力于该问题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不同场合以不同方式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全面表述是在《中国科学技术史·序言》中:
中国的科学为什么会长期大致停留在经验阶段,并且只有原始型和中古型的理论?如果事情确实是这样,那么中国人又怎么能够在许多重要方面有一些科学技术发明,走在那些创造出著名的“希腊奇迹”的传奇式人物的前面,和拥有古代西方世界全部文化财富的阿拉伯人并驾齐驱,并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在理论和几何方法体系方面所存在的弱点,为什么没有妨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中国的这些发现和发明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是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关于这一点可以毫不费力地加以证明)。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经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却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此相似的近代科学,其阻碍因素又是什么?从另一方面说,又是什么因素使得科学在中国早期社会中比在希腊或欧洲中古社会中更容易得到应用?最后,为什么中国在科学理论方面虽然比较落后,却能产生出有机的自然观?”[1]
然而,国内外对“李约瑟难题”的理解大多偏离了“命题”的原义。其中最具代表性、影响最大的是拜纳姆在《科学史词典》中的转述:“李约瑟表明,大约在1400年以前,中国在科学、技术这两方面都比欧洲先进。他问:那么中国为什么没有像15至16世纪的欧洲那样发展出现代科学文化?”许多论者在探讨解答“李约瑟命题”时均以这类转述为依据,对李约瑟命题的各种求解也常以此为前提,且惯于把科学和技术两个词合起来使用,导致对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