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语文主题学习教学设计
那时的月光
——苏轼的月亮情结
佛山市第三中学初中部 狄丽
教学目标:
一.通过阅读苏轼的诗文,欣赏文中所描绘的优美的月色,体味作者寄寓在月色中的复杂微妙的感情。
二.感受作者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情怀,领悟他面对逆境时乐观旷达的心胸。
导入课堂:
看下面一段话:
有一种画轴,且细且长,静静垂于厅堂之侧。她不与那些巨幅大作比气势、争地位,却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这就是宋苏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张岱的《湖心亭看雪》。
……
苏东坡只用了十八个字,就创造出了这个意境: “……”明暗交替,抑抑扬扬,使人自然而然地步入了一片皎洁、恬静的月色之中。(摘自梁衡《秋月冬雪两轴画》)
这十八个字是文中的那句话?
资料: 苏轼(1037~1101),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唐宋八大家” 之一,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
教学过程:
一、活动一(一泓月光·《记承天诗夜游》)
回顾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思考: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述一下文中所写的月色。
2.“一切景语皆情语”,在这一句美妙的月色之后,作者表达了一种什么情感?(结合语文主题丛书第六册P12《一首清冷的月光曲》思考)
二.活动二(一弯残月·《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并不是所有的月光都是皎洁的,使人沉醉的,有的月光也可能是让人心碎的,苏轼在《卜算子》中又表现了这样的月亮: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 1 \* GB3 ①
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 2 \* GB3 ②。谁见幽人独往来 = 3 \* GB3 ③,缥缈孤鸿影 = 4 \* GB3 ④。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 5 \* GB3 ⑤。拣尽寒枝不肯栖 = 6 \* GB3 ⑥,寂寞沙洲冷 = 7 \* GB3 ⑦。
注释: \o 编辑本段
= 1 \* GB3 ①定慧院:在今湖北省黄岗县东南。苏轼初贬黄州,寓居于此。
= 2 \* GB3 ②漏:指更漏而言,古人计时用的漏壶。“漏断”即指深夜。
= 3 \* GB3 ③幽人:幽居的人,形容孤雁。
= 4 \* GB3 ④缥缈:隐隐约约,若有若无。孤鸿:孤雁。
= 5 \* GB3 ⑤省(xǐng):理解,明白。“无人省“,指”无人识“。
= 6 \* GB3 ⑥拣尽寒枝:挑遍了寒枝。
= 7 \* GB3 ⑦沙洲:江河中由泥沙淤积而成的陆地。
助读资料:此词为公元1083年(宋神宗元丰六年)初作于黄州,苏轼因所谓的“乌台诗案”有人指摘苏轼诗文中对新法不满的句子,然后给其“愚弄朝廷,妄自尊大”的帽子,说其攻击新法,包藏祸心。苏轼因此差点被处以死刑。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苏轼自公元1080年(元丰三年)二月至黄州,至公元1084年(元丰七年)六月移汝州,在黄州贬所居住四年多,其间他所经受的苦痛可想而知。
思考:
1. 词的上片通过对哪些事物的描写来营造氛围的,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2.请说说本词反映了苏轼怎样的心绪和人生态度。
三.总结(苏轼的立体人生)
月亮之上,是一个人的胸怀,这两篇文章,写了不一样的月色,表达了不一样的感情,梳理一下这两篇文章,想一想他为何有如此的月亮情结(或者说月亮在苏轼的人生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请结合语文主题丛书第六册 P35 《苏东坡的数字人生》思考)
四.月亮代表“我”的心
除去上面两篇文章外,苏轼描绘月色的作品还有许多,请同学们从下面几首诗词中任选一首,大声朗读,并说说自己从中读出了怎样的月光。
中秋月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创作背景:
《中秋月》作于熙宁十年(1077年),苏轼任徐州知府时,与相别七年的弟弟苏辙共度了一百多日,并有了难得的共同赏月的机会。诗歌记述作者与其胞弟苏辙久别重逢,共赏中秋月的赏心乐事,同时也抒发了聚后不久又得分手的哀伤与感慨。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序)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 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qǐ]户,照无眠⑾。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 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 婵娟。
创作背景:
这首词是公元1076年(宋神宗熙宁九年)中秋作者在 密州时所作。词前的小序交待了写词的过程:“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