厥阴病篇(七版).ppt

  1. 1、本文档共6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讨论: 为什么厥阴病会有寒厥、热厥、厥热往来的特点? 从生理上,肝为厥阴之脏,又是风木之脏,内寄相火,肝主疏泄 从病理上,厥阴阴寒与相火相争及厥阴阴尽阳生 厥热往来与少阳寒热往来有什么不同? 厥阴病属阴证,病机以寒热错杂证,少阳病属阳证,病机以虚实相因以里实热证为主。可见两者虽互为表里,但病性完全不同。 从病理而言:两者都是正邪相争的病理反映,此为其同之处。引起正邪相争的原因,前者为正气恢复时出现,而少阳病是正气不支的情况下处现。 (续上页)正邪相争,若正不胜邪,厥阴病将出现亡阳或除中证,少阳病则转属少阴、太阴成为脾肾两虚证。这是两者同中有异之点。正邪胜负的关键在于胃气强弱而定,这又是两者异中有同点。 临床意义:因厥热往来是阴阳胜复,正邪相争的反映,为此通过厥、热、利三症的内在联系,可以推论正邪斗争,阴阳消长,指导辨证论治及疾病的预后,参考336、342条原文。 原文336:伤寒病,厥五日,热亦五日,设六日当复厥,不厥者自愈。厥终不过五日,以热五日,故知自愈。 原文334:伤寒先厥后发热,下利必自止,而反汗出,咽中痛者,其喉为痹。发热无汗,而利必自止,若不止,必便脓血,便脓血者,其喉不痹。 原文341:伤寒发热四日,厥反三日,复热四日,厥少热多者,其病当愈。四日至七日热不除者,必便脓血。 原文342:伤寒厥四日,热反三日,复厥五日,其病为进。寒多热少,阳气退,故为进也。 提要:上述四条原文以厥与热多少推论正邪消长。 分析: 336 厥五日 热五日 相等 病愈 342 厥四日 热三日 厥热 病进(阳退) 341 厥三日 334 热四日 热厥 病退(阳气来复) 病退 一是阳气来复-病愈“其病当愈”(以341条为据) 一是阳复太过 热迫津出-汗出 热灼咽-咽中痛 热灼肠络-便脓血 原文332:伤寒,始发热六日,厥反九日而利。凡厥得索饼,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必愈。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也。后日脉之,其热续在者,期之旦日夜半愈。所以然者,本发热六日,厥反九日,复发热三日,并前六日,亦为九日,与厥相应,故期之旦日夜半愈。后三日脉之,而脉数,其热不罢者,此为热气有余,必发痈脓也。 提要:辨疑似除中证及阳复太过变证 分析: 除中证:厥阴病正衰邪盛进一步发展到胃气败绝,以手足厥冷下利,腹中冷反能食为临床特征的古病名。 厥九 热六 厥热 本应不能食, 现反能食, 以索饼试探法 不发热-胃气存 暴热-胃气亡 结合四诊辨证 厥热相等-愈于明天夜半 仍不愈-又要辩证-后三天脉数热仍不止 阳复太过-痈脓 “热气有余”也 原文333:伤寒,脉迟六七日,而反与黄芩汤彻其热。脉迟为寒今与黄芩汤复除其热,腹中应冷,当不能食,今反能食,此名除中,必死。 提要:论除中病因及特征 分析: 脉迟—胃气虚寒 误用苦寒 脉迟无根 腹中冷 反能食 仍需四诊 乃可辨 —胃气将竭 讨论: 原文332:“九”、“六”之日数是比喻文法示厥热长短,判阴阳消长, 332条:“旦日夜半愈”、“不发热者,知胃气尚在”、与“恐暴热来出而复去”,临证要活看,是仲景举一端概其余,一定要四诊合参,乃能得疾病的进退及正确诊断。 332条:“必发痈脓也” 要活看 为什么要下个“必”发痈脓,必便脓血。这是肝藏血加之阳复太过,热邪腐灼阴血。 远在东汉张仲景临证对疑似证,往往采用试探法,这是基于当时科技条件下的做法,药物试探法在阳明病及本条就是明例,现今临床仍常常碰到的问题。 从上述条文学习,尽管肝为厥阴之脏,但厥阴病变中,仲景又何等重视胃气存亡,故在厥阴之气的内涵中,我提肝与相火功能综合体现及胃肾功能配合下,理在此也。 为什么脉迟仍误用苦寒伐胃?教材亦未能深一层透析。 脉迟,误认属实证之脉(如阳明实热内阻)而误用苦寒伐胃,其实脉迟在厥阴病篇,当然是虚寒之证。 医者不明了厥阴病有阴阳胜复及厥热往来的特点,再从首句的“六七日”一句,把厥阴阴阳胜复中的阳气初复,下利未完全停止,而发热亦未明显之时,误认“肝胆热上炎”而施黄芩汤。 从第六点提出个为什么及原文333条是仲景以此再次告诫及提醒学习者厥阴病有阴阳胜复特点,同时在阴阳胜复过程中要严密观察阴阳消长,胃气存亡,果断地作出合理施治。以此乃称理解与领会333条原文精神实质。 对三阴病的虚寒证,不但要注意先天之阳气,同时必顾及后天之阳气的盛衰,胃气存亡,关系到人体生命之安危,故保护胃气即后天之阳气亦为治疗虚寒证根本原则之一,以四逆汤类方的组方中皆不离干姜,每每姜附参相配可据。 三阴病均有虚寒下利证,如见发热一症,不外有二种情况:一是阴盛阳虚,虚阳外越之亡阳危象;一是阳气来复之佳象,从而告诫后人,对上述病证辨治要胆大心细,切忌苦寒招致“除中”之变。(寒热错杂或格拒之危证例外) 第四节 四肢厥逆辨 原文337:凡厥者,阴阳气不相顺接,便为脓。厥者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