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小区规划12教学课件.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道路红线与建筑线 道路红线是道路用地的规划控制线。 建筑线是一般称建筑控制线,是建筑物基底位置的控制线。 (4)道路功能 (a)通行清除垃圾、递送邮件等市政公用车辆; (b)居住区内公共服务设施和工厂之间货运车辆通行; (c)满足铺设各种工程管线的需要; (d)道路的走向和线型地组织居住区内建筑群体景观的重要手段; (e)除了以上一些日常的功能要求外,还要考虑一些特殊情况,如供救护、消防和搬运家具等车辆的通行。 2.道路规划布置的基本要求 (1)居住区内部道路主要为本居住区服务。居住区道路系统应根据功能要求进行分级。为了保证居住区内居民的安全和安宁,不应有过境交通穿越居住区,特别是居住小区。同时,不宜有过多的车道出口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间距应不小于150米,也可用平行于城市交通干道的地方性通道来解决居住区通向城市交通干道出口过多的矛盾。 (2)道路走向要便于职工上下班。住宅与最近的公共交通站之间的距离不宜大于500米。 (3)应充分利用和结合地形,如尽可能结合自然分水线和汇水线,以利雨水排除。在南方多河地区,道路宜与河流平行或垂直布置,以减少桥梁和涵洞的投资。在丘陵地区则应注意减少土石方工程量,以节约投资。 (4)在进行旧居住区改建时,应充分利用原有道路和工程设施。 (5)车行道一般应通至住宅每单元的入口处。建筑物外墙面与人行道边缘的距离应不小于1.5米,与车行道边缘的距离不小于3米。 (6)尽端式道路长度不宜超过120米,在端头处应能便于回车,回车场地不小于12米?12米。沿街建筑物长度超过160M时,应设不小于4M×4M的消防车通道。人行出口间距不宜超过80M,当建筑物长度超过80M时,应在底层加设人行通道。 (7)如车道宽度为单车道时,则每隔150米左右应设置车辆会让处。 (8)道路宽度应考虑工程管线的合理敷设。 (9)道路的线型、断面等应与整个居住区规划结构和建筑群体的布置有机地结合。居住区内道路与城市道路相接时,其交角不宜小于75°;当居住区内道路坡度较大时,应设缓冲段与城市道路相接; 3、居住区道路的规划布置 居住小区内部道路的布置形式有: 环通式、尽端式、半环式、混合式等。 环通式 半环式 尽端式 环通式 混合式 4、停车设施 五、居住小区绿地的规划布置 1. 绿地系统的分类 公共绿地:指居住小区内居民公共使用的绿化用地,如居住小区公园、林荫道、居住组团的小块绿地等; 公建专用绿地:指居住区内的学校、幼托机构、商店、门诊所等用地的绿化; 宅旁和庭院绿地:指住宅四旁绿地;街道绿地:指居住区内各种道路的行道树等绿地。 成街布置 成街布置 F整体式组合方式 将住宅(或结合公共建筑)用连廊、高架平台等连成一体的布置方式。 运用一些建筑空间构图的规律进行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具体手法: A对比 指同一性质物质的悬殊差别 B韵律及节奏 C比例与尺度 比例——指建筑物的整体或局部在其长、宽、高的尺寸、体量间的关系以及建筑物的整体与局部、局部与局部、整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的尺寸、体量关系。 尺度——与建筑物的性质、使用对象关系密切。 不要使人感到太空旷,但也不可使人感到压抑、沉闷。如院落空间太大、太空;太窄、太压抑。 D色彩 大面积保持稳定、持久,重点部位可做重点处理 E绿化 运用各种不同的绿化手段,与建筑、道路结合,组成生动、活泼的建筑群体空间。 F道路 注意道路线形的选择及处理,使沿街景色不断变化 G建筑小品 (2)住宅群体的空间组合规律 1)住宅群体争取日照和防止日晒的规划设计措施 A 住宅错落布置。提高日照水平。 B 布置点式住宅。增加日照(缩小日照间距) C 住宅偏转布置。增加底层日照时间。 D 用绿化防止西晒 E 利用地形。如向阳坡日照优于背阳坡。 (3)住宅群体组合与日照、通风和噪声的防治 A 住宅错列布置。增加迎风面。 B 低层建筑布向迎风面。 C 迎风面布置短栋建筑。 D 利用绿化导风。 2)住宅群体提高自然通风和防风效果的规划措施 主要控制噪声源(交通、人群等噪声) A 隔开噪声源。 B 合理组织道路系统 C 合理布局建筑。 D 利用绿化。 E 利用人工障壁。 F 利用地形。 3)住宅群体噪声防治的规划措施 除了通过建筑单体外,还可以通过居住区建筑群体的规划布置来提高节约用地的效果。 1)住宅底层布置公共服务设施 2)合理利用住宅间用地 a.住宅与公共建筑组合 b.空间的借用 c.少量住宅东西向布置 d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