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导论+复旦大学+郑召利+课程PPT.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中国哲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含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传统 汉人刘熙在《释名·释典艺》:“传,传也,以传学后人也。”“统者,继也。”传统,有世代相继之义。 佛教有衣钵相传的“法统”。 儒家有圣贤相传的“道统”。都与“传统”意义相类。 一、中国哲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含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中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共有的、以儒家思想文化为主流,以伦理为主要类型的,涵括其他各种不同思想文化内容的有机的构成体系,主要包含: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有一个纵贯古今深厚绵长的道统,这就是儒家思想。 ■唐代儒学家韩愈明确提出,儒家有一个始终一贯的异于佛老的“道”。概括地说,就是“仁义道德”。 一、中国哲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含 ●中国传统文化的含义 ■儒家“道统”有一个谱系。朱熹曰:“盖自古圣神,继天立极,而道统之传,有自来矣。”(《中庸章句·序》)千百年来,儒家思想的谱系为:“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轲之死,不得其传也。”(《原道》卷11) ■儒家道统说,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影响极深。古代文人儒士莫不以此为重,以此自励。如:唐代柳宗元以“兴尧舜孔子之道”为务;北宋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学的核心精神,如以“仁”为本的道德精神、“内圣外王”理想人格等,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始终占据着思想的统治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精神。 一、中国哲学构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内含 ●哲学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在中国,过去要受教育,就是用哲学发蒙。读四书即《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中国人把哲学当成宗教。 ■对于超乎现世的追求,是人类先天欲望之一,中国人不大关心宗教,是因为他们极其关心哲学。他们不是宗教的,因为他们都是哲学的。他们在哲学里满足了他们对超乎现世的追求。他们也在哲学里表达了,欣赏了超道德价值,也体验了超道德价值。 ■按照中国的传统,哲学之功用不在于增加实际的知识,而在于提高心灵的境界,即达到超乎现世的境界。 二、中国哲学的特质 ●中西哲学的进路与出发点不同 ■西方古代自然哲学家着力于宇宙根源的探讨 ■泰勒斯视水为万物根源; ■阿那克西美尼视一切事物由空气之凝聚与发散而成; ■毕达哥拉斯归万象于抽象的数; ■ 德谟克利特以万物由不可分的原子构成; ■恩培多克勒主张万物不外是水火土气四种元素的聚散离合; ■阿那克萨哥拉更把万物看作是由无数的种子构成。 ●中西哲学的进路与出发点不同 ■苏格拉底(Sokrates)及其以后的哲学家开始注重人事问题,特点是逻辑分析和理性思辨的方式。他们都是以对待自然的方法对待人事,采取逻辑分析的态度,作纯粹理智的思辨。把美与善作为客观的求真对象,与真正的道德无关。由于他们重视分析与思辨,所以喜欢各种观念下定义。 ■中国哲学没有知识论与逻辑,其特点在于关注“生命”与“德性”。它的出发点是敬天爱民的道德实践,即践仁成圣的道德实践,主张“性命天道相贯通”。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性 ■中国的哲人多不重于理智的思辨,更无对观念下定义的兴趣。希腊哲学重知识,中国哲学重实践。实践的方式初期主要是表现在政治上对于善的理想。 ■要做到这一点,必须从自己的内省修德做起,即先要培养德性的主体,就是说要“正德”。中国的圣人,必由德性的实践,以达致政治理想的实践。 ■《论语》中有一句非常重要的话:“古之学为已”。儒学被称为“为已之学”或“身心性命之学”。 ■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要完成自己的人格,也就关系到要发展他人的人格,这样就不可避免地要对社会、对国家负起责任。《大学》中所讲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就是这样一个个人人格完成的过程。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性 ■中国哲学重“道德性”的根源在于忧患意识:即忧患“德之未修”与“学之未讲”。中国人的忧患意识非常强烈,由此种忧患意识可以产生道德意识。忧患意识并非如杞人忧天之无聊,更非如患得患失之庸俗,只有小人才会长戚戚,君子永远坦荡荡。 ■“君子有终身之忧”是孔孟的思想基调。孔子忧人格的颓废,“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忧道义的沉沦,所谓“君子忧道不忧贫”。孔子孟子的忧患意识,对后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君子有终身之忧”成为一切有为之士的共同人格特征。 ●中国哲学的特质在于重道德

文档评论(0)

xiaohuer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