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故乡》教案
第一课时
本课教学目标:1、掌握生字词
2、把握运用对比塑造人物形象的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运用对比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主题思想的写法。?
教学内容:介绍作者与写作背景
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整体感知,分析段落结构。
分析闰土的形象
教学过程:
一、介绍作者及写作背景
1、介绍作者:(采用提问的形式)
2、写作背景 短篇小说《故乡》的素材,是鲁迅1919年12月初从北京回故乡的见闻,但它深刻地概括了辛亥革命后十年间中国农村经济凋敝、农民生活日益贫困的历史,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
这次回到乡间,幼年的伙伴、农民章闰水特地从海边农村进城来探望鲁迅。章闰水年纪刚过30,已是满脸皱纹,形容樵悴,向鲁迅讲述了“农村做人总是难,一点东西拿出去总是要捐三、四回”的悲惨处境,引起了鲁迅深切的同情。后来,鲁迅将这次回乡的经历,艺术地再现于小说《故乡》之中,并以章闰水为原型,塑造了闰土这个朴实的农民形象。
二、朗读课文,掌握字词
1、 听录音,要求学生画出生字词。
? 阴晦(huì) 猹(chá) 五行(xínɡ)缺土 ? 弶(jiànɡ)
脚踝(huái)?潮汛 (xùn) 髀(bì)? 愕(è)然?
嗤(chī)笑? 吓(hè)? 瑟(sè)索?
黛 (dài)? 恣(zì)睢(suī)
? 阴晦???? 萧索??? 聚族而居?? 无端??? 家境???
? 潮汛???? 愕然??? 鄙夷??? 嗤笑 瑟索??
? 打拱??? 惘然?? ? 隔膜??? 辗转??? 恣睢
三、整体感知
1、请你用1—2句话概括出课文内容。
2、学生自由朗读,
3、讨论把握文章结构
明确:整体把握,课文分为 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5段) “我”回故乡的时节、原因。? 第二部分(6—77段):叙述“我在故乡的所见所闻。
第三部分(78—88段):“我”离开故乡时的感触。
4、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四、分析人物形象
(一)润土
1、少年润土——天真活泼,健康勇敢,无忧无虑
? 中年润土——麻木迟钝,悲哀痛哭
2、细读课文,把文中描写闰土的语句画出来,并说一说你最喜欢哪段描写?为什么?
(学生交流自己喜欢的描写)
3、作者在描写闰土这一人物形象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学生会找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等)
教师小结
①外貌描写:
少年闰土:“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 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淳朴天真,令人可爱可亲)。
中年闰土:“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 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 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 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受尽生活的折磨,使人怅然、悯然)。
②动作、语态对照
少年闰土:巧于雪地罩捕鸟雀,敢于月夜叉刺狡猹;“我”短短的一问,甚至 “我”没有问,闰土便说出了许多“天下的新鲜事”,将心中的话尽情倾吐
( 聪明勇敢,活泼开朗)。
?中年闰土:说话前的神态,欢喜——凄凉——恭敬;共说七句话,前六句用断 断续续的话表达自己的心情和谦恭,最后一句用断断续续的话诉说自己的苦况 ;说话后的神态,“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 石像一般。”
(迟疑麻木,痛苦难言)。?③对“我”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只是不怕我”,“不到半日,我们便熟识了”(情真意切,亲密无间)。? 中年闰土:恭敬地叫“老爷”,要水生“给老爷磕头”,认为少年时的“哥弟 称呼”是“不懂事”不成“规矩”(被封建礼教所牢牢束缚)。?④对生活的态度的对照? 少年闰土:捕鸟、看瓜、刺猹、拾贝、观潮……(朝气蓬勃,对生活充满着热 情和希望)。? 中年闰土:拣了“一副香炉和烛台”(受封建迷信思想的毒害,生活绝望,只 能将希望寄托于神灵)。?4、总结:在上述描写中,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
思考:运用这种对比的方法有什么作用?
(学生讨论并全班交流)
通过对少年闰土和中年闰土的形象对照,揭示的是:闰土们在半殖民地半封建 的黑暗制度下生活、挣扎,当牛做马,遭受着经济上的剥削,政治 上的压迫,精神上的摧残,使他们的命运越来越悲惨。?
五、总结本课
六、作业:1、用1—2句话概括你对文中人物的印象。
2、文中还有那些类似的对比?(学生自己找出并进行分析)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