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七辑.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序号元数据逻辑辑名称元数据物理名称备注题名辛亥革命前夕孙中山的三封重要信考释作者刘彦邦正文辛亥革命前二年由于同盟会组织和领导的几次反清式装起义均告失败孙中山先生不仅在国内难以存身而且日本政府及越南香港等地的位民当局也禁止他入境因此中山先生只得再次远赴欧美继续向侨胞宣传革命发展和整顿革命团体并为再次发动武装起义幕集经费与军火一九九午冬中山先生由欧洲转赴美国曾与国民党员吴敬恒稚晖有书信往来吴在合湾病死前把中山先生在上述时间写给他的十八封信连同他向张继博泉要得的一封信一并交与李煌流石曾保存李把中山先生

序号 元数据逻辑辑名称 元数据物理名称 备注 1 题名 辛亥革命前夕 孙中山的三封重要信考释 2 作者 刘彦邦 3 正文 辛亥革命前二年,由于同盟会组织和领导的几次反清式装起义均告失败,孙中山先生不仅在国内难以存身,而且日本政府及越南、香港等地的位民当_局也禁止他入境。因此,中山先生只得再次远赴欧美,继续向侨胞宣传革命,发展和整顿革命团体,并为再次发动武装起义幕集经费与军火。一九○九午冬,中山先生由欧洲转赴美国,曾与国民党员吴敬恒(稚晖)有书信往来。吴在合湾病死前,把中山先生在上述时间写给他的十八封信,连同他向张继(博泉)要得的一封信,一并交与李煌流(石曾)保存。李把中山先生这些亲笔信分别裱褚起来,共三十二页,每页长十五厘米,宽十厘米,取名《山晖帖》,妥藏起来。笔者不久前有幸读到《帖》中中山先生致张继的一封信和致吴敬恒的两封信的妙件,感到有必要将这份可供研究中国近代史的珍贵资杆公诸于世,故将原抄件略加注释,抄录如下,以飨专家和读者。 一、致张继 溥泉吾兄鉴: 弟于西十一月八号行抵美国,登岸亦幸无阻①。由英发途 ①此信在原抄件上无发信地点及日期、但据梅斌林先生口述的《关于辛亥革命孙中山在美国芝加哥活动的回忆》文(载一九七九年《广东文史资料选辑》第二十五辑),中山一先生是一九一○年二月间由三藩市到芝加哥城的。此信看来是中山先生抵美不久即向张继作复,.因此,发信时间应在一九○九年十一月中旬至一九一○年二月前,地点应在三藩市.信中的“登岸亦幸无阻”句,反映了中山先生当时的行动经常受到反对者的监视、刁难和阻挠。据梅斌林先生回忆,中山先李到芝加哥时是只身一人,没有携带什么行季,街道也不熟,可以想见中山先生为革命奔走的艰难困苦之状 中,吴先生①送于车场,带交兄之手书。所云从新组织团体,弟在南洋已有行之,是以南洋之组织与东京同盟会不为同物,此陶所攻击之一端也②。至兄所示之二策:一、“退隐深山”。此时为革命最衰微之时,非成功兴盛之候,是弟冒艰危、茹困苦以进取之时代,非退隐之时代也。二、“布告天下,辞退同盟会总理”。弟被举为总理,未有布告天下始受之。辞退亦断未有布告天下之理。弟之……(转抄者按:原抄件如此。原抄件前有以下字句:“国父原函多系钢笔所书,保存既久,字迹模糊,不易阅读及摄照,兹特恭录三函附后,以示一般。”)退总理,已在要求同盟会及章太炎认不是之时,同盟会及太炎至今未有认过,则弟已不承认为彼等之总理者久矣。前去两年两广云南之起兵,皆奉革命党本部之名义,并未一用同盟会名义也。③ 弟孙文覆④ ①“吴先生送于车场”的吴先生即吴敬恒.当时昊在英国,常在《新世纪》杂志上发表推翻清政府的文章.中山先生由英赴美,远涉重洋,吴却只送到车场而未送到船港,如果不是怕危险,就是他对中山先生不很尊重。 ②“此陶所攻击之一端也”的陶为陶成章,同盟会发起人之一但后来他反对中山先生的某些主张,在革命营垒中闹分裂,他不仅亲去南洋一带,阻挠中山先生为准备武装起义而进行的募捐活动,并同章炳麟(太炎)一起,常在《民报》撰文,对中山先生进行人身攻击。 ③中山先生在这封信里,先说他在“南洋之组织与东京同盟会不为同物、后又说“弟已不承认为彼等(指同盟会)之总理者久矣.前去两年两广云南之起兵,皆奉革命党本部之名义,并未用同盟会名义也。”这些话,应当是一则新的史料,值得研究。 ④这封信的原抄件后,有吴敬恒的注语:“此中山先生致张溥泉先生书。张先生茜罢,余乞而收藏之……衬民国十五年丙寅十一月吴敬恒再读敬注。” 二、致吴敬恒 稚晖先生大鉴: 弟自离纽约入美西①,以急于筹款接济军用之故,日不暇给,不能致书。前礼拜抵云哥华(按,现译温哥华),则事更匆忙,至今日始有片时执笔。兹有要事欲对先生言者:弟到金山大埠,此间少年之出多以《新世纪》为金科玉律,殷殷存问先生,弟以在英杜门著书对。而《少年中国报》切欲延致先生为之主笔,彼等想早已有信来请矣。而更托余致书,必期先生之惠临。弟思南、北、中美三地有华侨不下数十万人,近皆思想初开,多欢迎革命之理者;若得先生之笔以发挥之,必可一华侨之志也。此事关系于中国前途甚大,弟切望先生为大局一来美洲,千万勿却!《少年中国报》②愿奉月修六十元美金,只欲先生主论说一门,每日不 过千余字,以先生顺手挥来,不过一钟之时,其余尚有暇时以致力于著作也。此间居住,于华人亦颇便,贵眷可以同来多于世兄等入学读书,亦有适宜之地。先生何时能来?并需旅费若干?请详 ①据温雄飞先生《回忆辛亥前中国同盟会在美国成立的经过》文,知孙中山先生是于一九一○年约一、二月间由美东到美西旧金山大埠的,其时间正与中山先生函末所署一致。但原抄件上有吴稚晖所注时间为(一九一一)年,则与事实相背。这个问题后面还将谈到。 ②《少年中国报》,据温雄飞先生的回忆,在中山先生到旧金山大埠后,就指示李棠(是

文档评论(0)

zhaohuif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