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8章-社会交换与社会影响.ppt

  1. 1、本文档共5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社会影响表现 1)社会促进 有他人在场时,促进简单任务(优势反应),阻碍复杂任务(错误反应概率高)两个方面。 评价恐惧论: 在场人是(有促进)否(无促进)关注或评价个体的工作。 分心冲突: 冲突导致认知系统负荷加重,促进或损害。 2)社会懈怠 是指在团体中由于个体的成绩没有被单独加以评价,而是被看作一个总体时所引发的个体努力水平下降的现象。 心理学家黎格曼( 1880)最早发现了社会懈怠现象,他发现当人们一起拉绳子的时候的平均拉力要比一个人单独拉时的平均拉力小。 在研究中他让参加实验的工人用力拉绳子并测拉力,实验包括三种情境:有时工人单独拉,有时3人一组,有时8人一组。按照社会促进的观点,人们会认为这些工人在团体情境中会更卖力。 但事实恰恰相反:独自拉时,人均拉力63公斤;三人一起拉时总拉力160公斤,人均53公斤;八个人一起拉时,总拉力248公斤,人均只有31公斤,不到单独时的一半。 现象解释:责任分担导致责任感、参与感降低。 3)去个性化 又叫个性消失,亦可叫去压抑化、去抑止化,去个体化。是指个人在群体压力或群体意识影响下,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是不会出现的行为。 去个性化的外在条件: 一是身份的隐匿;匿名 意味着可以不承担责任; 二是责任的模糊化。自我意识降低 情境因素的刺激,自我意识降低丧失自我认同(与自我价值观背离)的社会行为(有时反社会),群体意识增强。 这个概念最早是法国社会学家G.L.博恩在其经典著作《人群》一书中提出来的。 博恩认为,从历史的观点的观点看,人类原本是是从要深蒂固的亲属关系、纽带关系和部族关系中挣脱出来的,随着这种挣脱,原先表现在这些群体关系中的去个性化也由之获得解放,个体重又获得了个性。 但是,个性的解放也潜伏着一种危机,那就是离开群体的心理距离越远,个体在享受自由的同时也就越感到孤独。个体的孤独又激发着个体重新加入各种群体活动,于是个性又溶化于群体之中,去个性化复又出现。 E.弗洛姆的《逃避自由》一书是对去个性化的理论阐释。 去个性化是一种自我意识下降,自我评价和自我控制能力降低的状态。个体在去个性化状态下行为的责任意识明显丧失,会做出一些通常不会做的行为。如集体起哄、相互打闹追逐、甚至成群结伙地故意破坏公物、打架斗殴、集体宿舍楼出现乱倒污水垃圾等,都属于去个性化现象。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有时候太专注于某事情,以至于完全忽略他人,甚至忽略我们自己是如何看待我们的行为的,这种情况下个体是处于去个性化状态的。此外,药物、酒精和催眠等因素,也可造成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水平迅速降低,使人处于去个性化的状态。 案例:“去个性化与社会冷漠” 早在1972年,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菲利浦,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模拟监狱实验。实验者将若干心理正常的大学生随机分成“犯人组”与“看守组”,“逮捕”后的犯人被戴上手铐,蒙住两眼带到了斯坦福大学地下室的一个“监狱”里。这些被试经历了真正的犯人才会碰到的种种事情,如戴脚镣手铐,全身喷消毒剂,换上监狱里统一制作的“布袋衣”,而且,“犯人”不再有姓名而只有一个号码。“看守”也一样。 然而,这些原本平等的人,因为管教与被管教的不同角色,最后都产生了不健康的心理和摆脱社会规范约束的极端行为。如扮演“犯人”的被试逐渐变得软弱、无助、抑郁,而扮演“看守”的被试则越来越有虐待“犯人”的倾向。 1、从众是指个人的观念与行为由于群体直接或臆想的压力向与多数人相一致的方向变化的现象。 从众行为的本质,是个体受到某种社会影响力作用之后,所产生的一种适应性行为反应。 ---附件 2、从众的类型 1)真从众 任务难度大,依赖性较强的人; 2)权宜从众 表内不一致,迫于群体压力。 3)不从众( 表面不从,内心认可与表里一致的真不从众 )4) 一、从众 第三节 从众、顺从与服从 阿希的从众经典研究 1956年心理学家阿希进行了从众现象的经典性研究--三垂线实验。 他以大学生为被试,每组7人,坐成一排,其中6个为事先安排好的实验合作者,只有一人为真被试。实验者每次向大家出示两张卡片。其中一张画有标准线x,另一张画有三条直线A、B、C三条直线中的一条等长。实验者要求被试判断x线与A、B、C三线中哪一条线等长。实验指明的顺序总是把真被试安排在最后。第一、二次测试大致没有区别,第三至第十二次前六名被试按事先要求故意说错。这就形成一种与事实不符的群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体压力,可借此观察被试的反应是否发生从众行为。阿希多次实验,所得结果非常相似。 实验表明: (1)大约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的被试保持了独立性,没有发生过从众行为。

文档评论(0)

iri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