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古汉语语法学知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应用
摘要:文言文教学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具有重要的 地位和价值,是我国传统文化代代相传的载体,也是提高中 学生文学修养的重要途径。为了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质 量,古汉语语法学知识可以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本文结合 实际,深入研究古汉语语法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方 法,为提高文言文教学效率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古汉语语法;中学语言;文言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H1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500 (2013) 07-0063-01
基金项目:集宁师范学院科研课题《古汉语知识在中小 学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系列论文(jsky2013007)
古汉语语法学是一门古老的学科,它从语法角度对古代 文献研究和今天的文言文教学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和重要 的现实意义。尤其是中学语文教学中,一些教师只关注学生 大概理解文章即可,对一些语法常识教学环节忽视,导致学 生缺乏独立的阅读文言文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文 学素养的提高。因此,深入研究古汉语语法学知识在中学文 言文教学中的运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利用古汉语语法学知识可以弄清课文中词语的准确
中学文言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分支,与现代文教 学相同,都是为了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但是不同的是 文言文教学文言文教学还要立足言语形式,通过教学互动, 师生互动掌握文言文理解和运用技巧。为了实现这一教学目 标,弄清楚文言文中每一个词语非常关键,而古汉语语法学 知识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掌握词语理解的方法和规律,从而 培养较高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一)了解古今异义词,区别对待
在中学文言文教学过程当中,古今异义词是一个教学重 点,也是教学难点。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古汉语语法知识对 这类词语进行分类理解。一般分为两种情况,一种情况古今 义变化不是很大,那么这时候可以启发学生从今义上进行理 解,进一步理解在文言文中的意思。比如《狼》一课中‘顾 野有麦场” 一句中“顾”字的解释,在我们现代汉语中这个 字有“转过头看,左右看”的意思,如左顾右盼,从这个意 思上可以推出句中“顾”的意思为“看见”。而另外一种情 况是古今义完全不同,这些词语在文言文学习中最容易出 错。例如:《为学》中的句子‘西蜀之去南海”,其中“去 字在现代汉语中理解为“离开,离去”,然而在这里这样理 解就会出现问题,因此需要启发学生根据语境进行理解, “去”解释为“距离”。并且,学生学习了之后注意积累, 这样才能不断巩固掌握的语法知识,进一步促进文言文的学 习。
(二)了解一词多义,学会分析
在文言文教学中常会遇到这样的现象,随着语言的发 展,一些词语由它原来的意思进行了引申你,词义发生了转 变,词义扩大、缩小或者转移,此时需要充分运用汉语语法 知识对词语的本意和引申义进行进行总结。例如:《塞翁失 马》中一句“丁壮者引弦而战”,其中“引”字的本意是 “拉弓”,而在这里就解释为拉弓”。而在文章《左忠毅 公逸事》中“为除不法者,引人” 一句中“引”字就解释为 “带”,不能再用它的本义。在文章《乐羊子妻》一句“妻 乃引刀趋机而言”中,“引”的意思是“拿来”的意思。同 样是这个字,在文章《廉颇蔺相如列传》的一句“相如引车 避匿”中,“引”的意思是“退”。在这个例子中,引” 字只有在第一篇文章中用了本义,而在后边几篇中词义分别 发生了扩大、缩小或者转移,因此在理解过程中要根据语法 学知识对词语的词性、词义进行了解,做出正确的解释。
二、运用古汉语语法知识在众说纷纭中做出正确选择
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语文教材中一些注释常常存在两种 或者两种以上的解释,这说明对于词语的解释不能做出明确 的抉择而将两者并放在一起,教学过程中需要语文教师来自 己判断。这时需要古汉语语法知识为依托,对模糊的词语做 出准确的判断。例如:《鸿门宴》一课的教学中,“哙曰: 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课本中的注释说:“与之同 命”的意思是“和他们拼命”,其中,“之”字代指指项羽 等,“同死”是死在一块儿的意思。关于这里的理解一种说 法是:之,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另一种说法是:之,指 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拼命。而王维辉先生则做出了这 样的注解“同命”,因为按照古汉语考察没有拼命的意思, 只有一块死,共同死在一起的意思。因此,我们根据这样的 词语解释可以理解为“樊哙保护沛公”即“与之同命”就 是与刘邦一块死的意思。我国文言语言博大精深,我们现代 人用现代的语言来理解文言意思难免偏颇,而利用古汉语语 法知识辅助理解,将可以归还本意,从而对文言文教学起到 积极的推动作用。
三、利用古汉语语法知识理解课下注释没有的解释
古汉语语法知识在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渗透文化教育,可 以帮助学生尽快认识古代社会,是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效率 的有效手段。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成立能源管理体系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通知.docx
- 2022年鹏程杯5年级数学竞赛真题+解析.pdf
- 牛津译林版(2024)英语七年级上册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卷(含答案,无音频,含听力原文).pdf VIP
- 实施弹性退休制度暂行办法解读课件PPT.pptx
- 期末复习测试题一(九年级物理).doc VIP
- 2024年农村信用社高管考试试题一.doc
- 2024-2025学年河南省郑州市金水区四年级(上)期末英语试卷(全解析版).docx
- 喜欢新老师(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岭美版(2024)美术一年级上册.docx VIP
- 2024年银行考试-授信业务资格笔试参考题库含答案.docx
- 幼儿园:四个月观察记录.doc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