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二)痞证的成因 脈浮而緊,而復下之,緊反入裏,則作痞,按之自濡,但氣痞耳。(151) 病發于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于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131A) 痞证,是由于太阳病或少阳病误治、失治,邪热传于胃,与无形之气相搏,阻滞脾胃气机而致。由于其无有形病邪,患者体质不甚强健,故《伤寒论》说“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也”的说法。 有形无形也是相对的,痞证也可因湿聚而为有形,出现硬满胀痛的表现,但不会出现上食不下,下不大便的大实象。 (三)热痞证 1.热痞证(大黄黄连泻心汤证) 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154) 大黃黃連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上二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分溫再服。 臣億等看詳大黃黃連瀉心湯,諸本皆二味。又後附子瀉心湯,用大黃、黃連、黃芩、附子,恐是前方中亦有黃芩,後但加附子也,故後云附子瀉心湯,本云:加附子也。 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164) 说明本证轻且缓. 2.热痞兼阳虚证(附子泻心汤证) 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155) 附子瀉心湯方 大黃二兩 黃連一兩 黃芩一兩 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別煮取汁) 上四味,切三味,以麻沸湯二升漬之須臾,絞去滓,內附子汁。分溫再服。 [说明] 本证从热痞的角度看病属阳明,从阳虚的角度看病属太阴(也可与少阴有关),故可看作表里同病,虽表里同病但表里均不重,故表里同治。 (二)寒热错杂痞 1. 寒热错杂痞基本证(半夏泻心汤证)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149) 半夏瀉心湯方 半夏半升(洗) 黃芩 乾薑 人參 甘草(炙)各三兩 黃連一兩 大棗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 156条文脉 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少阳病误下] ①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因正虚较重,]必[可能]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战汗] ②若心下滿而鞕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 ③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10) (1)典型表现 A.心下痞满 本证兼有脾阳损伤,脾胃升降障碍的程度比单纯热痞重,多有明显胀满。脾阳损伤,脾运化水湿的功能不足,湿邪较甚,也使气机阻滞加重,故痞满较明显,腹诊时胃脘部位比较有饱满感,腹壁肌肉也较有紧张感。 B.呕吐 胃气不降,上逆为呕。 C.肠鸣 脾阳受伤,水湿不化,下走肠道,则“沥沥有声”。可伴有腹泻。 此外,还常伴有纳呆口苦、心烦、口渴、苔腻等症。 (2)病机 寒热错杂,痞塞中焦。 寒:一指湿邪较重,湿为阴邪,与寒同类;二指脾阳损伤。 (3)治法 和中逆降,开泄消痞。 (4)代表方 半夏泻心汤 半夏半升(洗) 黄芩 干姜 人参 甘草(炙)各三两 黄连一两 大枣十二枚(擘) 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5)方义 A. 辛开苦降 本方芩连苦寒以泄热,用姜夏辛温以散寒。佐以参草枣甘温补脾胃之虚,而复其升降之职。诸药配合,为辛开苦降,寒温并用,阴阳并调之法,从而达到恢复中焦升降、消除痞满的目的。 寒热错杂痞,偏于湿甚加半夏燥湿,偏于脾虚加姜参草枣扶脾。本方名冠半夏,是说本方是一首燥湿力强的泻心汤。 方后注要求“去滓再煎”者,首先是重在用其味,而非重在气,因其湿邪重,过温过凉均非所宜,当重用苦以燥之,辛以散之,充分体现辛开苦降,分消湿热的作用。 B.主药 仍为芩连,痞证最根本的原因是热邪内入,因此泻热是所有热入致痞证的共性,有芩连则可名泻心;无芩连则不可名泻心。 (6) 应用 A.正用 以和中逆降,开泄消痞之力治寒热错杂痞 B. 借用 ①以和中逆降,开泄消痞之力治结胸轻证或结胸余邪未尽,可更加入行气除湿之品以增强其泄热、消痰、散结之力。②以其和中逆降,开泄消痞之力治各种因脾胃功能失调所致的痞证。若减少芩连用量,增大干姜用量可用于脾寒为主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