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涵说明书aAA)qw_new.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 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现对xx省交通运输厅2013年5月17日《关于岳池九龙至xx枣山快速通道工程初步设计的批复》(交路工〔2013〕115号)中对桥梁、涵洞工程的批复意见的执行情况叙述如下: 批复意见: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加强地质勘察,加强结构稳定性验算,合理确定各细部结构的几何尺寸,确保桥梁结构安全。 执行情况:按批复意见执行,施工图设计阶段对地质情况进行了详细勘察,对结构几何尺寸进行了合理设计。 批复意见:施工图设计阶段应加强沿线涵洞调查,结合实际地形进一步完善涵洞设置,以满足沿线道路排水要求。 执行情况:按批复意见执行,施工图设计阶段在细化调查的基础上进一步与沿线乡镇对涵洞进行了梳理和确认,满足排水要求。 2 技术标准 2.1遵循的规范、规程及标准 1.《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 2.《公路工程基本建设项目设计文件编制办法》(交公路发【2007】358号) 3.《公路勘测规范》(JTG C10-2007) 4.《公路工程水文勘测设计规范》(JTG C30-2002) 5.《公路工程地质勘查规范》(JTG C20-2011) 6.《公路桥涵设计通用规范》(JTG D60-2004) 7.《公路圬工桥涵设计规范》(JTG D61-2005) 8.《公路钢筋混凝土及预应力混凝土桥涵设计规范》(JTG D62-2004) 9.《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D63-2007) 10.《公路桥梁抗震设计细则》(JTG/T B02-01-2008) 11.《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设计规范》(GB/T 50476-2008) 12.《公路桥涵施工技术规范》(JTG/T F50-2011) 13.《公路工程交通安全设施设计规范》(JTG D81-2006) 14.《公路工程混凝土结构防腐蚀技术规范》(JTG/T B07-01-2006) 15.《道路工程制图标准》(GB 50162-1992) 16.《工程建设标准强制性条文》(公路工程部分) 17. 《公路涵洞设计细则》(JTG/T D65-04-2007) 2.2桥梁技术标准 1.设计荷载:公路―Ⅰ级; 2.设计速度:60km/h; 3.桥梁宽度: 整体式路基段:桥梁全宽23m,单幅桥梁总宽11.25m,桥面宽为2×(0.5+10.25+0.5)m,两幅桥中间间隔0.5m。 分离式路基段:单幅桥梁总宽11.25m,桥面宽为 0.5+10.25+0.5m。 4.设计洪水频率: 1/100; 5. 地震设防: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抗震设防烈度6度,抗震设防类别为B类,抗震设防措施等级按7级考虑; 6.环境类别:Ⅰ类; 7.设计基准期:100年。 8.坐标系统采用1954年北京坐标系,中央子午线106°32,高程系统采用1985国家高程基准。 3 项目自然地理概况 3.1地形、地貌 项目位于xx省xx市,xx市位于xx东部、川中丘陵与xx平行岭谷地区之间,xx山中段西侧,地跨北纬30°01′~30°52′、东经105°56′~107°19′之间,幅员面积6344平方公里。 沿线地形变化较大,以重丘为主,地势北高南低,山梁与xx相间分布,海拔高度在300至400米之间,属xx丘陵重庆地貌区。河流流向从北向南,系渠江、嘉陵江支流,沟谷狭窄,比降小,植被差,水土流失较严重。 3.2沿线水系分布 项目区域水系属渠江水系,项目经过沟渠均为渠江的支流,以横穿构造走向发育为主,呈树枝状分布,是典型的山区季节性河流,各级支流汇合后汇入渠江。沿线跨越河沟均为泄洪、排灌河沟,均无通航要求,采用桥梁、涵洞等穿越。测区水塘具有蓄水灌溉功能,如侵占需择地新建水塘以满足下游农田灌溉需要。 3.3工程地质条件 1.区域地质构造 境内地质构造单元,地处扬子准台地xx中台坳川中台拱,亦即新华夏系第三沉降带xx沉降褶带川中褶带。 区内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东西向、南北向及弧形构造组为主。构造体系分别划归新华夏系、南充~射洪区域东西向构造带、川黔南北向构造带和龙女寺半环状构造带。历次构造运动导致剧烈形变,盖层部分因周围多方向水平作用力持续推挤与压扭,在复杂的应力体制中,诱导出多方位的轻微褶皱,呈平坦舒缓状态,上隆或下拗差异不明显,断层不发育,构造形迹彼此呈反接、斜接、包容复合关系。新构造运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间歇性上升。 2.场地地基土构成及特征 本次勘察查明,在钻孔揭露深度范围内,据工程地质调查测绘、回转钻探鉴定、室内土工试验等各种勘察手段相结合的办法,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中统沙溪庙组(J2s),上覆第四系全新统一二级阶地堆积层(Q41+2al)残坡积层(Q4el+dl)、耕土层(Q4pd)及杂填土(Q4ml),现由新到老叙述如下: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