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颞骨肿瘤影像学表现
颞骨肿瘤少见,听神经瘤为最常见肿瘤,颈静脉球瘤发生率居第二位,颞骨恶性肿瘤诊断和鉴别诊断困难较大,因此,重点阐述以上肿瘤。其它良性肿瘤如外耳道骨瘤诊断较容易,发病率低,不在此叙述;腺瘤较少,特点不多,也不在此叙述。一、颞骨常见良性肿瘤 (一)颞骨副神经节瘤[概述]副神经节瘤(paraganglioma)是起源于副神经节化学感受器细胞的真正肿瘤,又称为球瘤、非嗜铬性副交感神经节瘤、化学感受器瘤和类颈动脉体瘤。颞骨副神经节瘤沿Jacobson神经或Arnold神经分布,根据肿瘤的部位,将其分为三型:鼓室球瘤(10%)、颈静脉鼓室球瘤(40%)和颈静脉球瘤(50%)。鼓室球瘤是指发生于鼓室内侧壁鼓岬球体的副神经节瘤,沿Jacobson神经分布;颈静脉鼓室球瘤是指肿瘤发生于颈静脉孔区的后上部分并通过中耳腔的后壁扩散到下鼓室和中鼓室;颈静脉球瘤是指起源于颈静脉孔的前部和后部球体,局限于颈静脉孔,或向周围呈侵袭性生长,但不累及中耳腔。颞骨副神经节瘤可单发或多发(包括其它部位的副神经节瘤),约10%为多发性肿瘤。可为家族遗传性,26%的家族遗传性副神经节瘤为多发肿瘤。神经纤维瘤病和Hippel—Lindau综合征可同时发生副神经节瘤。女性发病率明显多于男性,约为4—6倍。可发生于任何年龄,高峰年龄为50—60岁。[病理表现]颞骨副神经节瘤为富血管性肿瘤,呈球形或结节性生长,供血动脉来源于咽升动脉的鼓室下支、耳后动脉、枕动脉、颌内动脉、椎动脉和内听动脉的分支。肿瘤为血管基质内形成上皮样细胞巢:70%的肿瘤为上皮样细胞型,以上皮样细胞巢为主;17%的肿瘤为血管瘤型,特征为很多扩张的血管和梭形细胞构成肿瘤基质;另外13%为前两型的混合型。颞骨副神经节瘤常可通过中耳腔破坏鼓膜扩散至外耳道,外耳道可表现为炎症、表浅溃疡形成、上皮细胞层下纤维化,并可形成息肉。大多数颞骨副神经节瘤有典型的病理组织学表现,但部分变异型在病理诊断时需与颗粒细胞肌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淋巴瘤、各种血管瘤样肿瘤、脑膜瘤和炎性息肉鉴别。[肿瘤的生物学行为]颞骨副神经节瘤生长缓慢,为侵袭性,包括广泛性骨质破坏、侵犯邻近软组织(肌肉、硬脑膜和血管);但很少发生转移(约3%),文献报道可转移至局部淋巴结、肝、肺、骨、脑和胸壁:恶性副神经节瘤的发生率更低。肿瘤发展病程较长,从有症状开始到确诊时间较长,文献报道1个月到28年不等。恶性副神经节瘤的发展过程较快,通常在发现病变后1年内死亡。掌握颞骨副神经节瘤的扩散途径对于了解肿瘤的临床表现和制定治疗方案很重要,肿瘤常通过阻力较小的孔道、神经血管间隙等扩散,而且常同时沿着多条途径扩散。累及前鼓室的球瘤可沿三条途径扩散:①沿咽鼓管扩散形成鼻咽部肿块;②通过颈动脉管累及中颅窝;③通过咽鼓管周围的气房到达岩尖。累及下鼓室的球瘤可沿三条途径扩散:①通过颈内静脉或硬膜窦侵犯颈静脉球或颈内静脉本身;②沿颈血管鞘扩散形成咽旁间隙或颈部肿块;③通过神经血管孔道如舌下神经管和岩枕缝累及后颅窝。累及中鼓室的球瘤可沿三条途径扩散:①向外侵犯鼓膜累及外耳道,表现为外耳道肿块:②通过面隐窝和鼓室窦进入乳突蜂房;⑧通过上鼓室进入乳突窦;④侵犯圆窗并破坏耳蜗,沿着内听道进入后颅窝:后两种扩散途径不常见。颞骨球瘤的分类:颞骨球瘤的结果报告和制订治疗计划以及交流必须有统一标准,目前常用的标准为Fisch分类法和Glasscock-Jackson分类法,Fisch分类法临床上更常用。Fisch分类法:A型:肿瘤局限于中耳腔(鼓室)B型:肿瘤局限于鼓乳突区,颞骨迷路下结构无骨质破坏C型:肿瘤累及迷路下结构,并扩散至岩尖D1型:肿瘤进入颅内,在颅内直径小于2cmD2型:肿瘤进入颅内,在颅内直径大于2cmGlasscock—Jackson分类法:I型:累及颈静脉球、中耳和乳突的小肿瘤II型:扩散至内听道;可能扩散至颅内III型:扩散至岩尖:可能扩散至颅内Ⅳ型:通过侵犯岩尖扩散至斜坡或颞下窝;可能扩散至颅内[临床表现]1. 耳聋:为最常见的症状,鼓室球瘤发生耳聋较颈静脉球瘤更早。可为传导性、神经性或混合性。传导性耳聋更常见,原因有二:一为肿块侵犯听小骨,二为肿瘤堵塞咽鼓管产生继发的中耳炎或积液。神经性耳聋的原因:肿瘤侵犯耳蜗或进入颅内累及听神经。2. 耳鸣:典型特征性表现为搏动性耳鸣。3. 耳镜表现:典型表现为紫红色鼓膜或蓝色鼓膜,但其它血管变异或病变如颈静脉窝高位或血管畸形也可有此表现;肿瘤如果破坏鼓膜在外耳道流脓或形成息肉时,无法观察到肿瘤,可能被误诊为炎症。4. 其它表现:外耳道流血、流脓,外耳道息肉,耳痛,面神经麻痹,头晕,眩晕,复视,视力下降,后组颅神经损害症状如声音嘶哑、饮水呛咳、患侧软腭麻痹等。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