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场图记.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引言引言 凡是对中国传统社会了解多一些的人,都知道官的重要。清末人欧阳钜源这样写道:“官之位高矣,官之名贵矣,官之权大矣,官之威重矣,五尺童子皆能知之。”士人因此对做官趋之若鹜,阿Q因此见了官腿就发软,民间因此也就有了形形色色的官崇拜习俗。中国的思想家和有见识的史学家都很重视这个社会阶层,关注官本位给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打下的深刻烙印。胡适认为,“中国旧社会里最重要的一种制度与势力”,是官。鲁迅认为,中国人有一种魂灵叫“官魂”,“那魂灵就在做官,——行官势,摆官腔,打官话”。先哲们的话是极富洞察力的,他们一下子掐住了两千多年来封建社会的一根神经:官僚制度。正是这个制度, 造就了拥有巨大势力的社会阶层——官,形成了以官为轴心和主要活动者的政治生活、社会生活的圈子——官场。官权、官职、官威、官势、官名、官制、官话、官腔、官谱、官派、官箴、官诀、官习、官俗、官仆、官亲、官场病、官样文章、官场教科书……这林林总总的官场现象,构成了中国传统社会中一道独特、厚重、百态纷呈的官场景观。了解有关官的知识和这种官场景观,对于认识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史和社会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写作这本《清代官场图记》的根本缘由,实出于此。 但怎么来写官场呢?自民国以来,史学界、社会学界曾出版过一些专门研究古代官制和中国官僚政治的著作,但这些著作多是骨架多,血肉少,即对于缺乏 人物具体活动的制度的考证和描述多,宏观的理论性的探讨多,而对于官僚制度的微观形态,对于官场中的方方面面的具体情况,则缺少具体的、细致的描述和介绍。本书打算从微观方面补缺拾遗,给人们对于官场的已有的骨架式的认识增加一点血肉。一部二十四史,从何说起呢?就以清代的官场为个案吧。清代的官场应当是最典型的,因为处在中国传统社会残灯末庙之时的清代官场,集中了两千年来中国官僚制度的许多特点,表现出中国官僚制度的烂熟状态。但清代的官场又是一言难尽的。本书着重选择了几个视角,即主要从官员的道德规范、官场仪注、官场风习、官场弊端、官员生活、官场人际关系、官场小人物、有关官场的谣谚俚语等方面加以介绍和描述。“官场”二字,历来多含贬义,重在强调其中 的虚伪、逢迎、庸碌、倾轧、贪婪、弄权等特点,因而本书所述也以清代官场的病态、丑史为多。 了解清代官场的情况,常需要追溯到古代,这就需要有一种通史的眼光,因为清代官场是古代官场的继续,积淀了厚厚的历代官场的堆积物。例如,清代州县衙门中设置的戒石铭“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就是经过了肇始于五代、演变于宋明的过程而定型的。又如清代的捐官以及由此而来的种种弊端和官场风习,是秦汉“纳粟拜爵”以来的买官制度及其弊端的高度发展和“集大成”者。有鉴于此,本书在写到清代的官场情况时,间或也要略考其古代渊源,以见其来龙去脉。当然,这方面的比重不大,谈清代的官场还是最主要的。清代的官场较之前代官场,有许多独具的特点,如八旗官员的颟顸昏聩,公门中的吸食鸦片之风,师爷在衙门中的重要作用和显赫地位,军机章京和南书房行走这些官职,仕宦会馆中政潮的涌起,等等,都是前代官场所没有的,特别是晚清官场的极端腐败,作为封建王朝处于崩溃前夜的一大征象,更是具有清代一朝的特点。本书对于晚清的官场的腐败,着墨不少,这既是因为这一段官场腐败史自身的丰富性,更是由于此段历史对于认识中国古代官场的腐败机理有重要的价 值。 考清和描述微观历史,需要丰富多样的史料,如果有图片可以目击,是再好不过的了。本书在史料的丰富性方面,花了不少力气。书中采用和征引的古籍达百余种,其中有许多是以往不被史家重视的野史笔记。受陈寅恪先生“以小说证史”之法的启发,书中还使用了不少清代小说中的材料,如乾隆时的《歧路灯》和晚清时的《官场现形记》、《孽海花》等。“左图右史”,本是中国古有的体例,近年来中国出版界更进入所谓“图文时代”,这给微观史学带来了日益兴旺的有利条件。本书携图版之直观性,结合文字之细密性,而成“图记”之体。细究之,清代高官麟庆已著有《鸿雪因缘图记》,体例即为“左图右史”,我的这本《清代官场图记》,可以算是麟庆之书的一点余绪吧。 第一章 官场中人第1节 翰林:清廷里的“大秀才” 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四库全书》就是清乾隆年间由翰林院负责编修的,总纂官是翰林出身的学者、文学家纪昀,编书的机构四库全书馆就设在翰林院内,《康熙字典》的编纂者也都是翰林或翰林出身的人。翰林还要担任全国科举考试的考官。 翰林院署 在今北京东城正义路迤北向西拐弯的地方,明清时,有一处官署,叫作翰林院。从日本人画的《唐土名胜图绘》上看,翰林院的规模很大,厅堂巍峨,花遮柳护,御河从旁流过,一派庄严而又清幽的景象。 翰林院又被称为玉堂署。早在唐代

文档评论(0)

zhuliyan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