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三节 IRI时器官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Functional and metabolic changes during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IRI 时器官的功能及代谢变化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f myocardium) (一) 心功能变化 一、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 1、心肌舒缩功能降低 2、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心肌并未因缺血发生不可逆损 伤,但在再灌注血流已恢复或基本 恢复正常后一定时间内,心肌出现 的可逆性舒缩功能降低的现象。 1、心肌顿抑的概念及其机制(myocardial stunning) 心肌舒缩功能降低的指标 心输出量? 心室收缩峰压(VP-SP)? 心室舒张末期压力(VEDP)? 细胞内高Na+ 细胞内高H+ PKC激活 可逆性缺血-再灌注损伤 自由基爆发性生成 脂质过氧化 蛋白质及酶失活 肌浆网钙转运蛋白↓ 质膜通透性↑离子泵活性↓ 线粒体损伤 收缩蛋白损伤 钙超载 ATP生成↓ Ca2+敏感性↓ Na+ / Ca2+交换↑ 心肌收缩功能↓ 氧自由基↑ 2、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reperfusion arrhythmia) 是指在心肌缺血-再灌注过程中 出现的心律失常,以室性心律失常, 特别是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纤颤最 为常见,是造成猝死的重要原因。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的发生机制 ①再灌注心肌间动作电位时程的不均一性→折返↑ ②Na+/Ca2+交换蛋白反向转运↑→ 延迟后除极 ③自由基↑→ATP↓→ATP敏感性钾离子通道激活 ④再灌注时冲出的儿茶酚胺刺激β受体→自律性↑ ⑤再灌注时细胞外K+、乳酸被冲走 ⑥纤颤阈降低 ←NO↓ (二) 心肌代谢变化 缺血期AMP、腺苷等降解产物↑ 再灌注时ATP、CP含量不升反降: 线粒体损伤+底物不足 (三) 心肌超微结构的变化 二、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 of brain) 病理性慢波 lipid peroxidation injury 脑水肿、脑细胞坏死 1968年由Ames率先报道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ATP ↓、葡萄糖↓ 乳酸↑ cGMP↓ 自由基、钙超载的作用 兴奋性氨基酸毒作用 脑的缺血-再灌注损伤的机制 谷氨酸 + AMPA-R → 钠、水内流 谷氨酸 + NMDA-R → 钙内流↑ 粘膜损伤为主要特征: 上皮细胞损伤、炎性细胞浸润、出血和溃疡 黄嘌呤酶氧化酶活性高 再灌时产生大量自由基 1981年Greenberg介绍了肠缺血-再灌注损伤 三、小肠的缺血-再灌注损伤 粘膜屏障通透性? 菌血症或内毒素血症 肠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变化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