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课本注释的有效利用
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中的注释(主要指文章的注释)主要包括选文出处、作者介绍、重点字词注释、版本说明、及文中引用的有关人物、地名、诗句、典故的阐释等。这些注释应该是学生学、教师教的重要参考之一。尤其适合学生在自主阅读或者预习文本时参考。它可以有效帮助学生了解有关知识进而疏通文义,从而使学生可以比较通畅地阅读全文,初步把握文本内容。尤其是部分文字比较艰深的文言文,如《报任安书》《逍遥游》《滕王阁序》等,学生不必自己动手查工具书,所以主要还是依靠注释来了解文意。
但是,除了参考字词的意思之外,对于课本的注释如何可以利用得更加有效一些呢?如果仅仅是记几个字词的解释,似乎还没充分挖掘出注释的价值。笔者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稍作探索。
一、拓展
有些看似很普通的注释,学生很可能会“一扫而过”。但如果加以拓展,可能就会给学生留下更深刻的印象,也能引发学生的进一步思考。这样,作为注释的价值也可能会被更深地挖掘出来。比如必修一《赤壁赋》一文,对作者苏轼的注释主要是个人情况简介和文章的简单提示。在教学中针对这一注释,我提了一个非常简单的问题:有没有同学知道苏轼为何自号“东坡居士”?这时有同学随口跟了一句:那么苏轼又为何名“轼”?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利用课下的时间给大家印发了苏洵的《名二子说》。关于第一个问题,除了注释之外,我又加了一些补充和拓展:
1.普遍说法
苏轼在被贬黄州期间,公务之余便带领家人开垦城东的一块坡地,种田贴补生计。“东坡居士”的别号便是他在这时起的。
2.洪迈说法
苏公责居黄州,始自称东坡居士。详考其意,盖专慕白乐天而然。白公有《东坡种花》二诗云:“持钱买花树,城东坡上栽。”又云:“东坡春向暮,树木今何如?”又有《步东坡》诗云:“朝上东坡步,夕上东坡步。东坡何所爱,爱此新成树。”又有《别东坡花树》诗云:“何处殷勤重回首?东坡桃李种新成。”皆为忠州刺史时所作也。苏公在黄,正与白公忠州相似,因忆苏诗,如《赠写真李道士》云:“他时要指集贤人,知是香山老居士。”……而跋曰:“乐天自江州司马除忠州刺史,旋以主客郎中知制诰,遂拜中书舍人。某虽不敢自比,然谪居黄州,起知文登,召为仪曹,遂忝侍从。出处老少,大略相似,庶几复享晚节闲适之乐。”《去杭州》云:“出处依稀似乐天,敢将衰朽较前贤。“序曰:“平生自觉出处老少粗似乐天。”则公之所以景仰者,不止一再言之,非东坡之名偶尔暗合也。
通过这样的拓展材料,学生进一步探讨了苏轼与白居易经历与思想的异同,并结合苏轼一系列“赤壁作品”探讨黄州时期苏轼的思想内涵,从而大大扩展了注释的内容。
二、质疑
对于不妥的注释,读者(当然包括学生)有质疑的权利。即使本身并无谬误的注释,读者在参考、理解的过程当中也可质疑。质疑本就是学习的一条重要途径。古人早就提出:于不疑处有疑。如笔者在教授《陈情表》时,提到“忠”和“孝”的问题。李密的陈情线索就是以侍奉祖母的“孝”为主线,竭力让新王朝的皇帝既不至于怀疑自己的忠心,又答应自己的请求。文中有“伏违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衿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的句子。文末又有“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句子。“死当结草”这个典故,课下有注释:
死后也当结草报恩。《左传?宣公十五年》载:晋大夫魏武子临终时,嘱咐其子魏颗将其爱妾杀死殉葬,魏颗没有从命,而是把她嫁了出去。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位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擒。魏颗夜里梦见老人,老人自称是那名爱妾的父亲,特来报恩。后世用“结草”表示死后报恩。
看完注释有学生质疑:古代既然极重孝道,为何魏颗竟公然违逆父亲的遗愿?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顿时议论纷纷。在讨论当中,大家各抒己见:有谈春秋时期对孝道的认识的,有谈魏颗的行为如何评价的等。其他问题不作细论,笔者试着引导学生去找一下注释的原文,为了对比,特摘录如下:
初,魏武子有嬖妾,无子。武子疾,命颗曰:“必嫁是!”疾病,则曰:“必以为殉。”及卒,颗嫁之。曰:“疾病则乱,吾从其治也。”及辅氏之役,颗见老人结草以亢杜回。杜回踬而颠,故获之。夜,梦之曰:“余,而所嫁妇人之父也。而用先人之治命,余是以报。”
关于“孝”的文化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不可能在课上短时间探讨清楚。但只从注释的角度,显然如采用原文会让学生看得更清楚。原来魏颗是按照父亲清醒时的嘱托来办事的,并未遵从父亲病重时神志不清的“遗命”。学生在参考注释的过程中,提出了个人的疑问,总是件好事情。并且通过自己进一步找资料,和他人探讨交流,大家有了思想的碰撞,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有意义的学习过程。《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三个维度”,其中之一就是过程与方法,因为对书本上的东西死背硬记或者不加思考盲目接受,即使是完全正确的东西,这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