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住区常用知识小抄.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1.里坊制 里坊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基本形成,西汉至唐代年间为发展的鼎盛时期。 特点:由经纬道所划分的地盘为“里”的地域范围,里的平面一般呈方形或矩形,四周围为墙,设里门出入,里内排列居民住宅。 具有封闭性,体现了“官民不相参”和便于管理的指导思想。 2.街巷制 北宋中叶以后,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使封闭的单一居住性的里坊制不能适应新的社会经济状况和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坊墙逐渐被商店所代替,住宅直接面向街巷,与商店、作坊混合排列。坊内的街改造为东西向为主的“巷”,巷直达干道,交通大为便利。 3. 胡同 元朝以后,原来的巷改为胡同,形成大街——胡同——四合院三级组织结构。胡同内的院落式住宅并联建造。 4.邻里单位 1929年,美国人佩里提出“邻里单位”理论;中国在50年代初居住区建设受到此理论影响。 5.邻里单位理论的基本原则: 邻里单位周围为城市道路所包围,城市道路不穿过邻里单位内部; 内部道路系统应限制外部车辆穿越; 以小学的合理规模为基础控制邻里单位的人口规模; 邻里单位占地约160英亩(合64.75hm2); 邻里单位的中心建筑是小学校,与其他的邻里服务设施一起布置在中心公共广场或绿地上; 邻里单位内的小学附近设有商店、教堂、图书馆和公共活动中心 6.人车分流 人车分流的交通组织方式上世纪20年代在美国提出,1933年在美国建筑师斯泰恩设计的雷德朋居住区中实施,被称为雷德朋体系。 7.设计原则: a、进入住宅区后步行道路与汽车道路在空间上分开,设置步行路与车行路两个独立的路网系统。 b、车行路应分级明确,可采取围绕住宅区或住宅群落布置的方式,并以枝状尽端路或环状尽端路的形式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背面的入口。 c、在车行路周围或尽端设置适当数量的住户停车位,在尽端车行路的尽端应设回车场地。 d、步行路应贯穿于住宅区内部,将绿地、户外活动场地、公共服务设施串联起来,并伸入到各住户或住宅单元正面的入口,起到连接住宅院落、住宅私院和住户起居室的作用。 人车分行的路网布局一般要求步行路网与车行路网在空间上不能重叠,在无法避免时可以采用局部立交的工程措施。 8.居住小区基本特征: a.居住小区由城市道路或城市道路与自然界线(如城市道路、绿地、水面、沟渠、铁路或其他专用地界等)划分,用地的界限明确,地块完整,不被城市交通干道所分割。 b.规模:一般以小学的最小规模为其人口规模的下限,以小区公共服务设施的最大服务半径作为控制用地的上限。 c.小区内设置小学、托幼、会所等公共服务设施。 d.道路自成系统,避免将城市干道上的机动车交通引入到居住小区内。 e.有一定面积的公共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 9. 扩大小区、居住综合体、综合居住区 (1)扩大小区:在城市干道间的用地内(一般约100—150h㎡)不明确划分居住小区的一种组织形式。其公共服务设施结合公交站点布置在扩大小区边缘。 (2)居住综合体:将居住建筑与为居民生活服务的公共服务设施组成一体的综合大楼或建筑综合体。 (3)综合居住区:将居住和工作环境布置在一起的一种居住组织形式。 10.社区理论 社区是在一定地域内发生各种社会关系和社会活动,有特定的生活方式,并具有成员归属感的人群所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的社会实体。 四个条件: 有一定的社会关系 一定地域内相对独立 有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有相近的文化价值认同感 11. 社区与小区的异同点 社区与小区的共同点: 都存在相对独立的区域 比较完善的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与小区的不同点: 社区是从人的价值、物质关系确定的,小区从人口、用地规模数量决定 价值取向不同 12.居住区规划内容 a、选择确定用地位置、范围(包括改建范围) b、确定规模,即人口数量和用地大小 c、拟定居住建筑类型、层数、数量、布置方式 d、拟定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规模、数量、分布和布置方式 e、拟定各级道路的宽度、断面形式、出入口位置、停车数量和方式 f、拟定绿地和室外活动场地的布置 g、拟定有关的市政工程设施的规划方案 h、拟定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和造价估算 13.现代居住区发展趋势 集约化 人口增长,资源紧张——节地、节能、节材 社区化 识别性与归属感、文化与活力 生态化 合理绿化;太阳能、风能、废水、垃圾的利用 颐养化 人口老龄化——增设老人公寓及设施 智能化 科技发展——利用计算机网络、“四新” 14. 住宅用地:指住宅建筑基底占地及四周合理间距内的用地的总称(包括宅间绿地和宅间小路等) 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又称公建用地,是与居住人口规模相对应配建的、为居民服务和使用的各类设施的用地,应包括建筑基底占地及其所属场院、绿地和配建停车场等。 公共绿地:满足规定的日照要求、适合于安排游憩活动设施的、供居民共享的集中绿地,包括

文档评论(0)

autohh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