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分析及自我调适
摘要: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心理产生了新的变化,如何正确面对和科学有效自我调适,对大学生群体和整个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心理;调适
就业是大学毕业生的生存之本。对于大学毕业生来说,就业是人生发展中的一个重大转折点,是毕业生实现从“学生”向“社会”过渡的重要阶段。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和毕业生就业市场体制的逐步确立,毕业生就业正由传统的计划分配向市场调节转变,“双向选择、自主择业”已成为高校毕业生就业的主要形式。近年来就业矛盾日益突出,就业难度日趋增大,给高校毕业生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有相当一部分毕业生由于种种原因,在新的就业体制和严峻的就业形势面前,心理准备不足,在就业过程中出现了种种心理偏差,有的甚至产生了严重的就业心理障碍,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
1.我国大学生就业面临严峻的考验
从2008年开始我国劳动力市场管制逐渐强化,但由于金融风暴的发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格局,并构成了当前就业面临的基本形势。2009年全国大学生就业率达68%,同比基本持平。
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就业的不利影响还没有消除,今年高校毕业生总数达631万比2009年增加20万,同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结构性 矛盾依然存在,毕业生就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和挑战。中国政府就明确提出把高校毕业生就业摆在当前就业工作首位,专门下发《教育部关于做好2010年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通知》,将“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师特设岗位计划”规模进一步扩大,加强服务外包人才培养,继续鼓励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入伍服义务兵役等重大政策。中央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相继出台了具体措施。
尽管如此,高校的就业率和还是很低,我国的大学生就业工作依然面临严峻的挑战。
2. 就业形势给大学生带来的就业心理问题
2.1 挫折消极心理:生活中有成功就会有失败。而现在的大学生由于一直囿于校园,生活经历比较简单,未曾经历过波折,没有经受过挫折的考验,所以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情绪波动性大,情感较为脆弱,缺乏对待挫折的准备。在就业工作中,他们往往希望一蹴而就,能够顺利就业,害怕失败。一旦受到挫折,往往产生挫折心理,感到失落、悲观失望、自惭形秽,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2.2 紧张焦虑心理:大学生就业是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的第一步,是他们人生中的一次重大转折。刚刚毕业的大学生既希望谋求到理想的职业,又担心被用人单位拒之门外,心里总存着一份担忧。
对未来要面对的工作和职业充满恐惧,恐怕失足,影响自己的终生。
因此在就业过程中存在一定焦虑,整天想着各种不必要的担心,造成精神上紧张、焦虑不安、意志消沉,情绪亢奋,茫然不知所措甚至产生彻夜难眠现象,非常影响自己找工作的状态,造成就业难的状况。
2.3 依赖外界心理:在就业过程中,一些大学生缺乏主动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信心和勇气不足,在社会为其提供的就业机会面前顾虑重重,不能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向用人单位展示自我、推销自我,依靠自身的努力去赢得竞争、赢得用人单位青睐,一味的依赖学校联系就业单位或者一味的依赖父母给找好就业单位,而自己总是一味的等,缺乏择业的主动性,使自己在就业中处于劣势。
2.4 自负自大心理:部分大学生都有过高评价自己的情况,认为自己经过了大学期间的艰苦学习,已经掌握了很多的文化知识,找到好工作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在择业过程中,有的大学生好高骛远,自命不凡,眼高手低,给用人单位留下浮躁、不踏实的印象。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有的则就业期望值过高,择业脱离实际,怕吃苦、讲实惠,不愿到基层和艰苦地区等需要人才的地方工作,择业目标与现实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反差。
2.5 自卑怯弱心理:与自负相反,自卑怯弱心理也是大学生就业过程中一种常见的心理现象。有的大学生认为自己知识储备不充分,工作能力有所欠缺,不能胜任难度大的工作。脑子里总有我不 行的想法,不能向用人单位充分展示自我,从而坐失良机;有的大学生因为学历、成绩、能力、性格方面的某些缺陷和不足而丧失了勇气,悲观失望、抑郁孤僻、不思进取,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他人,不敢参与就业市场竞争,从而在面对就业问题时往往对自己失去信心,造成在面试时不能正常发挥,失去工作机会的后果。
2.6 虚荣攀比心理:在就业工作中,由于每个人生活的环境、家庭背景以及能力和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