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水土保持学第三章土壤侵蚀类型和作用机制.ppt

水土保持学第三章土壤侵蚀类型和作用机制.ppt

  1. 1、本文档共109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3.1 土壤侵蚀动力与土壤侵蚀类型 本章在介绍土壤侵蚀类型之后对他们的作用机制进行了讨论。通过对土壤侵蚀的分类,认识掌握土壤侵蚀的发生规律、影响因素以及影响机制,为土壤侵蚀防治措施的配置提供科学依据。 3.1 土壤侵蚀动力与土壤侵蚀类型 土壤侵蚀(soil erosion): 土壤或其他地面组成物质在水力、风力、重力、冻融等外营力作用下,被剥蚀、破坏、分散、分离、搬运和沉积的过程。 土壤侵蚀的对象不仅仅限于土壤,还包括土壤层下部的母质或浅层基岩。 最常见且危害最大的是:水蚀和风蚀。 描述土壤侵蚀的参数: (1)土壤侵蚀量: 通常把土壤、母质及地表散松物质在外营力的破坏、剥蚀作用下产生分离和位移的物质量,称为土壤侵蚀量,单位是t。 (2)土壤侵蚀模数: 单位时间单位面积内产生的土壤侵蚀量,称为土壤侵蚀模数,单位是t/km2·a。 微度以上的5级土壤侵蚀,包括轻度侵蚀、中度侵蚀、强度侵蚀、极强度侵蚀和剧烈侵蚀。其侵蚀模数为: 轻度土壤侵蚀模数:200,500,1000-2500 t/km2·a (数值因地区而异,200为北方,500为南方,1000为黄土高原地区) 中度土壤侵蚀模数:2500-5000 t/km2·a 强度土壤侵蚀模数:5000-8000 t/km2·a 极强度土壤侵蚀模数:8000-15000 t/km2·a 剧烈土壤侵蚀模数:大于15000 t/km2·a (3)允许土壤流失量 是指小于或等于成土速度的年土壤流失量。也就是说允许土壤流失量是不至于导致土地生产力降低而允许的年最大土壤流失量。 土壤侵蚀类型和侵蚀形式: 在不同营力作用下,土壤侵蚀发生发展过程中所呈现的各种形式或形态,称为侵蚀类型。 根据土壤侵蚀研究和其防治的侧重点不同,土壤侵蚀类型的划分方法也不一样。最常用的方法主要有: (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 (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 (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 (1)按导致土壤侵蚀的外营力种类划分: (2)按土壤侵蚀发生的时间划分: 以人类在地球上出现的时间为分界点,将土壤侵蚀划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以前所发生的侵蚀,称之为古代侵蚀(ancient erosion);另一类是人类出现在地球上之后所发生的侵蚀,称之为现代侵蚀(modern erosion)。 (3)按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划分: 依据土壤侵蚀发生的速率大小和是否对土地资源造成破坏,将土壤侵蚀划分为: 加速侵蚀(accelerated erosion) 正常侵蚀(normal erosion)。 3.2 土壤侵蚀作用机制 (一)水力侵蚀(water erosion) 水力侵蚀是指在降雨雨滴击溅、地表径流冲刷和下渗水分作用下,土壤、土壤母质及其他地面组成物质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全过程。 水力侵蚀简称水蚀,主要形式为溅蚀、面蚀和沟蚀。 1. 溅蚀: 在雨滴击溅作用下,土壤结构破坏和土壤颗粒产生位移的现象称为溅蚀(splash erosion)。 按照降雨历时的不同时期,溅蚀可分为干土溅散、湿土溅散、泥浆溅散和地表板结四个阶段。 2. 面蚀: 面蚀是指由于分散的地表径流冲走坡面表层土粒的一种侵蚀现象,它是土壤侵蚀中最常见的一种形式,一般发生在有一定坡度的坡面上。 根据面蚀发生的地质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和发生程度的不同及其表现的形态差异,又可以分为片蚀和细沟状面蚀,即层状面蚀、砂砾化面蚀、鳞片状面蚀和细沟状面蚀四种。 (1)层状面蚀: 在土层较为深厚的黄土地区,地表径流刚刚形成时一般呈膜状,由于雨滴的击溅、振荡和浸润,膜状水层与土体混合形成泥浆状态,泥浆顺坡流动将土粒带走,使地表均匀损失一层土壤的过程称为层状面蚀(layer erosion)。 (2)砂砾化面蚀: 在富含粗骨质或石灰结核的山区、丘陵区的农地上,在分散地表径流作用下,土壤表层的细粒、粘粒及腐殖质被带走,沙砾等粗骨质残留在地表,耕作后粗骨质翻入深层,如此反复,土壤中的细粒越来越少,石砾越来越多,土地肥力下降,耕作困难,最后导致弃耕,此种过程称为沙砾化面蚀(gravel erosion)。 (3)鳞片状面蚀: 在非农业用地上,如草场、灌木林地、茶园、果园等,由于人或动物的严重踩踏破坏,地被物不能及时恢复,呈鳞片状秃斑或踏成呈网状的羊道,植被呈鳞片状分布,暴雨后,植物生长不好或没有植物生长的局部有面蚀或面蚀较严重,植物生长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