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 * * * * * * * * * 各位专家,众所周知,随着国际经济贸易一体化的加速,外来生物入侵不断加剧,已成为国际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 危险生物一旦入侵,根除与控制极为困难。在脱离原产地的生物因子限制或快速适应性进化的情况下,在入侵地往往大暴发,并成为持久性的生物灾害,导致农林牧渔业生产的巨大损失。 如:松材线虫病自1982年在南京发现以来,短短20年已迅速扩散至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发生面积8万公顷,造成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控制难度极大,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森林的 头号杀手。安徽、湖南提出了保卫黄山、保卫张家界的悲壮口号,吉林省政府下达了严防死守的军令状,四川发出了紧急疫情的红色警报。 原产北美,现主要分布于美、加、日、韩、中。国内自1982年首次在南京发现以来,短短20年,已扩散至12个省市区,控制难度极大,被称为松树的癌症,是我国森林的头号杀手,发生面积120多万亩,直接经济损失25亿元。该病主要在传入区暴发成灾,在日本几乎毁灭了所有的松树。主要成因是早期监测困难,与新寄主无协同进化关系,传播媒介—天牛携带线虫的效率比原产区高,自然气候条件适于该病发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分布地区变化 越冬北界向高纬度、高海拔转移 20世纪50年代 21世纪初 21世纪50年代 粘虫 原有菌源区 新发现菌源区 核心菌源区 菌源基地扩大(条锈病) 随着气候变暖,陇中、海东、宁南小麦春改冬,菌源基地由过去300万亩扩大至1000万亩 机械收割:小麦全蚀病、腥黑穗、吸浆虫、节节麦等传播加快、危害加重 小麦全蚀病 小麦吸浆虫 小麦根腐病 秸秆还田、连茬与免耕:小麦赤霉病、根腐病、孢囊线虫、大豆根腐病、玉米二点委夜蛾、蛴螬、蝼蛄等病虫危害加重 玉米二点委夜蛾 烟粉虱 红色代表在露地可以越冬的地区 冬季大棚中均能发生 保护地增加(10年增700倍):烟粉虱、美洲斑潜蝇、西花蓟马等病虫害不断加重 取食为害 传播病毒病 我国作物病虫害发生为害呈加重趋势 病虫害 发生面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物保护工作方针 树立新型植物保护理念: —“现代植保” —“公共植保” —“绿色植保” 五、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策略 建设现代植保,服务现代农业— 余欣荣副部长,2012 — 现代植保是适应经济、社会和生态总体要求,以现代科技、装备、人才和政策为支撑,实现植物病虫害可持续治理的新型防灾减灾体系。其核心是通过对现代技术和现代物质装备的高度集成应用,实现病虫害的科学防控。 五、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策略 努力实现植物保护工作的“三大转变”— 危朝安副部长,2010 — 防控重点要由粮食作物向统筹抓好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转变(注重园艺作物) — 防控策略要由主要依赖化学防治向综合防治和绿色防控转变(注重非化学措施应用) — 防控方式要由分散防治方式向专业化统防统治转变(提高组织化程度、科学化水平) 五、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对策 树立“公共植保,绿色植保”理念— 范小建副部长,2006 — 公共植保: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农业和农村公共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 — 绿色植保:把植物保护工作作为人与自然和谐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突出其对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保障和支撑作用。 五、农作物有害生物防控策略 防治决策最佳化 灾害预警信息化 作物抗性持久化 防治措施绿色化 农药使用精准化 六、有害生物防控技术发展趋势 6.1 有害生物防控决策最佳化 系统管理(SPM) 生态治理(EPM) 持续治理(SPM) 发展观 经济观 生态观 环保观 60年代前 70-80年代 《寂静的春天》 环发大会 90年代后 综合治理 (IPM) 农药万能 牢固树立“绿色植保”理念! 全球定位与光谱仪结合 航空遥感/船载雷达 卫星遥感 雷达遥感 美日韩澳农业有害生物管理信息系统 6.2 有害生物监测预警信息化 我国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落后现状 灯诱 目测 手剥 脚踏 6.3 农作物抗病虫性持久化 3-5年 条锈病 培育多系品种、多基因聚合品种 实施抗病基因合理布局与轮换 6.4 防控措施绿色化 生态抗灾 生物控害 化学减灾 抗病虫品种利用 生物防治措施 物理防治措施 生态调控措施 绿色农药及其合理使用 应急为主 化学防治 ≠ 绿色植保 天敌昆虫已进入商品化生产(规模较大的天敌公司80多家,欧美澳) Bt制剂、农用抗生素和病毒杀虫剂等已在生产上广泛应用(如美国以菌治虫面积蔬菜作物80%、玉米50%,年销售额5亿多美元) 生防工程菌剂和植物疫苗达到实用化(如澳大利亚桃树冠廮病防治,1992;法国昆布素IODUS40,2004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