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3章 表面活性剂的功能与应用 3.2 乳化与破乳作用 乳状液(emulsion)是一个多相分散体系,其中至少有一种液体以液珠的形式均匀地分散于另一种与它不相混溶的液体之中。 液珠的直径一般大于0.1μm。 分散相(或内相):分散成小球状的液体。 分散介质(或称连续相、外相):包围在外面的液体。 形成乳状液的两种液体,一种通常是水,另一相通称为“油”。 3.2.1 乳化作用机理 乳化:两种不相混溶的液体(如油和水)中的一种以极小的粒子均匀地分散到另一种液体中形成乳状液的过程。 不相混溶的油和水二相借机械力的振摇搅拌后,由于剪切力的作用使两相的界面积大大地增加,从而使一相呈小球状分散于另一相之中形成暂时的乳状液。因此经过一段时间静置后,分散的小球会合并,最终又恢复成两相。 乳化作用(emulsification):是在一定条件下使互不混溶的两种液体形成有一定稳定性的液液分散体系的作用。 乳状液的形成过程(乳化过程)主要依靠乳化作用。乳化作用是一种界面作用,油水不相混溶的两相组成一种分散体系时,两相间的界面面积大大增加,是不稳定的。 形成乳状液的必要条件是加入乳化剂,同时施以机械力。 表面活性剂(乳化剂)的作用 能显著降低分散体系的界面张力,在其微液珠的表面上形成薄膜或双电层等,来阻止微液珠相互凝结,增大乳状液的稳定性。 乳化剂类型: ?表面活性剂 ?高分散的固体粉末状物质,如黏土、二氧化硅、石墨等 乳化剂的类型 (1) 水包油型 (O/W) 如牛奶等 (2) 油包水型 (W/O) 如原油、油性化妆品等 (3) 套圈型 (O/W/O或W/O/W) 较为少见 乳状液的鉴别 (1) 稀释法 乳状液能与其外相液体相混溶;可用水或“油”对乳状液做稀释实验;如牛奶可以被水稀释。 (2) 染色法 将少量的油溶性染料加入乳状液中进行混合,若整体带色,则为W/O型;若只有液珠带色,则为O/W型。常用油溶性染料是“苏丹Ⅲ”及油溶绿等;常用水溶性染料是“亮蓝FCF”、酸性红GG等。 (3) 电导法 大多数油的电导性差,而水的电导性较好。因此,导电性好的是O/W型,反之为W/O型。但有时W/O乳状液内相比例很大,或油相中离子型乳化剂质量分数较多时,也可能有相当大的电导性。 (4) 滤纸润湿法 (5) 光折射法 (4) 滤纸润湿法 适用于某些重油与水的乳状液。 把待测乳状液滴在滤纸上,若液体快速铺开,在中心留下一小滴油,为O/W型;若不铺开,为W/O型。但本法对某些易在滤纸上铺开的油(如苯、环己烷等)形成的乳状液不适用。 (5) 光折射法 油和水对光的折射率不同。 让光从一侧射入乳状液,乳状液中的液珠起到透镜作用,若为O/W型,显微镜仅能看到液珠的左侧轮廓;若为W/O型,则只能看到右侧轮廓。 3.2.2 影响乳状液类型的因素 (1) 相体积 (2) 乳化剂的分子结构和性质(定向楔理论) (3) 溶解度规则 (4)聚结速度理论 (5)制备方法与乳化器材质 (1)相体积理论 1910年Ostwald基于纯几何概念提出。 理论内容:若乳状液分散相是大小均匀的刚性圆球,则可计算出最紧密堆积时液滴体积占总体积的74.02%,其余25.98%为分散介质。若分散相体积大于74.02%时,乳状液就会发生变形或破坏。 ?按此计算结果 ,若水的体积大于74%,形成的是O/W型;若水的体积小于25%,形成的是W/O型;若水相体积为26%~74%,O/W和W/O均可形成。 ?橄榄油在0.001mol/L KOH水溶液中形成的乳状液服从这一规律。 ?存在内相体积大于95%的乳状液。 (2)几何因素与定向楔理论 1917年Harkins提出。 在油-水界面上表面活性剂如一“定向楔”,表面活性剂分子中相对截面积较大的一端总是朝向体系的连续相。 ?钠、钾等一价金属脂肪酸盐(较大的亲水基)作乳化剂时易形成O/W型乳化剂。 ?钙、镁等二价金属皂和三价金属脂肪酸(较大的碳氢链)作乳化剂时易形成W/O型乳化剂。 几何因素与定向楔理论 ?必须考虑表面活性剂的浓度,只有在较高浓度时几何因素才有明显作用。 ?与实际并不是完全一致。如一价的银盐,形成的W/O型。 (3)溶解度规则 1913年Bancroft提出。 内容:在构成乳状液体系的油、水两相中,乳化剂溶解度大的一相为乳状液的连续相(外相),形成相应类型的乳状液。如易溶于水的乳化剂形成O/W型;易溶于油的形成W/O型。 Bancroft规则可用界面张力或表面能的变化规律解释。 可以解释水溶性好的碱金属皂作为乳化剂能形成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5以内的减法》数学PPT课件.ppt VIP
- 3.5 比较大小 课件 人教版(2025)数学一年级下册.pptx
- 惩罚揪痧虐痧小说6篇.docx VIP
- 2025年新高考重难点20 立体几何中的动态、轨迹问题【六大题型】(解析版).pdf VIP
- 贵州省遵义市2022-2023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数学试题.doc
- PC-DMIS初级培训讲义-第2.3课_尺寸评价_位置_报告打印.pptx VIP
- 河长制2024年培训.pptx
- 生产与运营管理_黄卫伟剖析.ppt
- SABRE SB35超薄的家庭娱乐条形音响和紧凑纤巧的低音炮用户手册.PDF
- 《建筑与市政工程施工质量控制通用规范+GB+55032-2022》详细解读.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