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目录
中文摘要I
AbstractII
1 前言1
1.1 选题依据 1
1.2 选题意义 1
1.2.1 理论意义1
1.2.2 现实意义2
1.3 研究任务 2
1.4 文献综述 2
1.4.1 世界女子铅球运动的发展概况2
1.4.2 我国女子铅球运动的回顾3
1.4.3 运动学在体育运动技术中的运用4
1.4.4 国内外铅球弓形技术研究现状4
2.1 研究对象 8
2.2 研究方法 8
2.2.1 文献资料法8
2.2.2 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8
2.2.3 专家访谈法10
2.2.4 数理统计法10
3 研究结果与讨论10
3.1 名词释义 10
3.2 对侧弓形用力和反弓形用力技术的再认识 11
3.2.1 从解剖学角度分析两弓形用力技术11
3.2.2 从生物力学角度分析两弓形用力技术12
3.3 侧弓形和反弓形用力时相划分 12
3.4 侧弓形用力技术与过渡阶段部分参数三维运动学分析 13
3.4.1 侧弓形用力时相相关角度参数的分析13
3.4.2 侧弓形用力时相相关位移参数的分析16
3.4.3 侧弓形用力时相身体重心速度和铅球速度变化的运动学分析17
3.5 反弓形用力技术与最后用力阶段部分参数三维运动学分析 19
3.5.1 最后用力阶段的划分和反弓形用力技术特征分析19
3.5.2 反弓形用力时相部分角度参数的分析20
3.5.3 反弓形用力时相相关参数的分析21
3.6 投掷技术中身体重心与铅球重心的运动学特征分析 22
3.6.1 铅球投掷过程中身体重心与铅球重心轨迹变化的特征分析22
3.6.2 铅球投掷过程中身体重心与铅球重心水平距离变化的特征分析25
3.6.3 两弓形用力技术与推铅球技术的关系26
4 结论与建议26
4.1 结论 26
4.2 建议 27
5 参考文献28
6 致谢31
7 附件(一)32
附件(二)33
中文摘要
背向滑步推铅球技术主要由滑步阶段、过渡阶段和最后用力阶段组成。现代推铅球
技术要求在保证滑步阶段和过渡阶段技术质量基础上,提高最后用力阶段的出手速度以
追求整体技术的最佳效果。查阅国内外文献资料,发现并没有针对最后用力阶段侧弓形
用力技术和反弓形用力技术的三维运动学研究。本论文研究样本是 2012 年全国田径大
奖赛女子铅球前 7 名运动员,冠亚军巩立娇和李玲的成绩分别为 19.65 米和 19.45 米,
为 2012 年伦敦奥运会巩立娇投出 20.22 米的精彩表现奠定了基础。研究对象是 7 名运
动员在推铅球过程中最后用力阶段侧弓形用力技术和反弓形用力技术。课题组用星高钛
三维运动解析系统对采集的图像进行解析,得出研究对象的三维运动学指标和参数,力
图用客观准确的研究结果,为我国女子铅球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本文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文献资料法、近景定机三维摄像测量法、专家访谈法、数
理统计法。
研究结果表明:1. 明确提出了最后用力阶段应体现两个关键的动作时相:侧弓形
用力时相和反弓形用力时相。侧弓形用力时相形成的标志是左脚完全落地,身体重心处
于两腿之间。反弓形用力时相形成的标志是肩横轴几乎平行于髋横轴。2. 跟国外优秀
运动员相比,巩立娇、李梅菊、刘相蓉、卞卡四人的过渡时间略长,李玲过渡时间过短,
过渡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不利于形成良好的侧弓形用力姿势。3. 侧弓形成时,李玲和卞
卡的躯干倾角最大,上体抬起最明显,左肩打开的过早;左脚着地时,除李梅菊外其他
6 名运动员的左膝角均减小了,较大的屈膝缓冲不利于左侧形成良好的撑蹬技术;7 名
运动员的肩髋扭转角普遍小,身体躯干肌肉扭紧的程度不大,影响了最后用力效果。4.
反弓形成时,我国现役 7 名运动员左侧撑蹬技术较差,与世界优秀运动员相比出手速度
较小,出手高度和角度没有太大差距。5. 我国现役 7 名运动员在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 北京市武术传统项目学校武术开展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研究_赵争光.pdf
- 北京市中小学校园足球课余训练开展状况的研究_侯凯凯.pdf
- 北京市中学跆拳道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_刘慧星.pdf
- 北京市中职院校体育教学现状调查与发展对策的研究_智娟.pdf
- 滨州市广场舞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_杨新新.pdf
- 不同水平武术运动员的知觉_反应时和动作协调性差异的研究_王航.pdf
- 朝阳区部分中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初中阶段体质健康状况的研究_张雨.pdf
- 朝阳区体育产业发展现状_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_李洋.pdf
- 从北京与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析中西体育文化之异同_林肖.pdf
- 大庆市群众羽毛球运动开展现状调查与分析_朱宏亮.pdf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北京市中小学体育教学方法选择与运用特点比较研究_孟超.pdf
- 新中国高校体育学本科专业教育的历史发展探索_张梦颖.pdf
- 休闲体育对北京市城区居民生活质量影响的研究_孙敏.pdf
- 烟台市沙滩排球运动开展现状与发展对策研究_栾春波.pdf
- 优秀男子运动员_曲棍球_竞走_机能状态无损伤综合监控的比较研究_贺玉龙.pdf
- 幼儿体育行为的综合表现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_丁玉如.pdf
- 诱导练习对不同年龄段蛙泳初学者学习效果的比较研究_庞勃.pdf
- 预运动训练对脑缺血小鼠海马脑区HPPCn影响的研究_刘海旭.pdf
- 云南省开远市中小学校园足球活动开展现状的调查研究_胡聪林.pdf
- 运用标注分析系统对羽毛球女子单打比赛后场技术统计的研究_段月明.pdf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