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莫扎特《a小调奏鸣曲》(K.310)的浅析.docVIP

对莫扎特《a小调奏鸣曲》(K.310)的浅析.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对莫扎特《a小调奏鸣曲》(K.310)的浅析 论文导读:钢琴奏鸣曲。并善于综合各地不同风格于一体。结构分析,对莫扎特《a小调奏鸣曲》(K.310)的浅析。 关键词:奏鸣曲,风格,结构分析 莫扎特,奥地利作曲家,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人物之一。创作数量惊人,题材广泛,超过他的前辈和同时代作曲家。歌剧是他最主要的创作体裁,共二十二部。交响乐是他器乐创作中一个重要方面,共四十九部。此外还有各种独奏乐器的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室内乐以及未完成的声乐套曲《安魂曲》等。 莫扎特在18世纪70年代紧紧追随海顿,创造了区别于巴洛克风格的音乐,在钢琴奏鸣曲的写作风格上,着眼于取悦公众和使之易于理解,在大众化与通俗化上勤于思索,顺从了社会的形势。他的风格是前后一贯,比较稳定的,基本上是一种风格模式,主要表现如下: 1.在自然状态中构成了他的音乐。他的内心世界十分丰富,音乐出神入化,乐思敏捷,人文主义的音乐内容取代了宗教性的内容。对信仰、正义、道德的颂扬,对人的尊严主题有很深的内心体验,善于表现深刻的人性。 2.作品极富旋律性,形式结构清晰,严谨,织体细致,音乐语言平易近人,所包含的思想感情比较深广,富于诗意。 3.主调音乐代替复调音乐,以旋律与和声背景为主体的主调音乐占据主要地位。在主调音乐中有着极其广泛的复调展开模型性因素。 4.由Ⅰ-Ⅳ-Ⅴ-Ⅰ建立起来的功能和声及其调性关系体系成为音乐结构的骨架,大胆采用了调内离调和转调的手法,和声语言富于动力,烘托出旋律形象的表现力和美感,丰富了调式并发挥了多种表现力。 5.奏鸣曲式代替了古组曲、二部性古奏鸣曲、托卡塔等曲式。变奏曲的形式和技巧被广泛运用,为古典的装饰变奏形式引申。主题的构成在技术上富于动机的展开,容易在发展部自由的发挥。 莫扎特以极其热爱音乐的职业态度,创作了标新立异、智慧与自然紧密结合的钢琴奏鸣曲,这使他悠然自得的神情、气质贯穿在轻盈和柔美的旋律中,溶解在崇高的音符中。其精巧独创性,给人以一种在表情上更富于变化的魅力。在他身上,灵感不是经过苦思冥想而来,而是经过智力和意志同大自然的斗争后才在头脑中显现的;不是在过分的激情和狂热的状态中表现出来的,正相反,他似乎处于通常的环境下,平衡的状态中,酷似宁静的泉水涓涓不绝,无穷无尽。莫扎特的天才正是懂得吸收音乐艺术中的一切精华而弃其糟粕,以那颗敏感而善良的心不断的求索和探寻,并善于综合各地不同风格于一体,形成他独特的表现生活真情实感的风格。 这首a小调奏鸣曲作于1778年莫扎特母亲客死巴黎以后。1778年是莫扎特一生中喜怒哀乐,情绪波动起伏较热烈的一年;1778年在莫扎特一生中是个转折点的年份,是我在恋爱中有苦有乐,是我的母亲过了世我再也没有了妈妈的困惑年;1778年也是莫扎特呼唤上帝最热烈、最虔诚的一段时间。7月3日,他从巴黎给朋友写信:我是在深夜2点给你写信。论文参考,结构分析。。我得告诉你,我的母亲,我最亲爱的母亲,已经走了!上帝把她招了回去。他收容了她,我心里很明白这一层意思。我只有顺从上帝的意愿。他把母亲赐给了我,这回也是他的力量把母亲从我身边招回去。她走时就像一盏灯灭了。这是上帝的意愿。论文参考,结构分析。。这段自白也道出了莫扎特对死亡的看法,它是那样坦然、达观和心平气和的对待一个死字。1778年莫扎特强烈感受到自身存在的偶然,自己地位的卑微和孤立无助,他只好跑到音乐创作中去寻找抗拒命运的力量。1778年也是莫扎特生平第一次真正坠入情网的一年,这年他爱上了15岁的阿露西娅,强烈的爱情冲垮了他创作歌剧的欲望,他为她创作了几首非常优美的咏叹调,还写了小提琴奏鸣曲,倾注了对她的感情。莫扎特说她的歌喉很甜美、很纯,而且弹得一手好钢琴。他爱上了她,除了她,他就不愿再为别人写歌曲。爱情生活完全打乱了莫扎特在曼海姆的计划,他甚至想带着阿露西娅去意大利旅行。这一切最终遭到他父亲的反对。加上他和母亲的旅费差不多已在曼海姆耗尽,莫扎特不得不含泪告别自己的情人,去巴黎寻找新的机会。盼望和思念、伤心和失望,莫扎特用奏鸣曲中的音符写成了一封封情书,展示出这样一种纯真的、感官的美,因为他实在是友谊、爱情、亲情和对音乐艺术的热情,点点滴滴凝聚结晶而成。 之后莫扎特身在巴黎,但日子过得并不愉快,他再也无法找到一个像神童时期一样肯帮助他的人了,前景黯淡,巴黎复杂的社会生活及激烈的文艺论战以及自由和广阔的思想观点是德国和奥地利那种闭塞的生活所不能比的,面对着一个崭新的文化环境,加上自己经济窘困,这些苦恼、痛心、悲伤以及他力图从中解脱的挣扎,在曲中是得到了深刻的反映。论文参考,结构分析。。因此这首奏鸣曲又称为《巴黎奏鸣曲》。他的悲伤在写给父亲的信上可以看到:请您像我一样悲痛吧!从心底里痛苦吧!请上天保佑

文档评论(0)

潇湘画里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