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金属过敏是否可以植入金属冠脉支架 病例报道 患者马某,34岁,男性。 主诉:间断胸闷1个月,加重2小时。 查体: T:36.4℃ P:72次/分R:18次/分BP:102/68mmHg,神清,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界不大,心音可,心率 7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软,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正常存在,双下肢无水肿。 否认高血压、糖尿病、脑血管病病史;否认肝炎结核病史;否认药物过敏史,对金银以外金属过敏,表现为皮疹;嗜吸烟15年,平均20支/天;嗜饮酒15年,平均250克/天,均未戒。有冠心病家族史。 辅助检查:急诊心电图示:窦性心律(77次/分),Ⅱ、Ⅲ、AVF导联Q波,V1-V3导联ST段抬高。 急查血凝分析、BNP未见明显异常,心肌损伤三项示MYO 284ng/ml;生化全项示ALT 52 U/L,GGT68U/L,CK141U/LTC6.9mmol/L,TG5.12mmol/L,LDL4.09mmol/L,VLDL2.33mmol/L。 入院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冠脉综合征 2.高脂血症 予以抗凝、调脂、扩冠,改善心脏循环的综合治疗。 于2014-8-10于介入室行急诊冠脉造影示:LM大致正常,LAD近端100%闭塞;LCX未见有意义狭窄;RCA中段次全闭塞99%。 结论:1.冠脉两支病变 2.建议对LAD行PTCA,如血流好血流动力学稳定,不置入支架,因患者对金属过敏 3.择期CABG。 冠脉造影-术前 冠脉造影-术前 RCA-术前 对LAD行PTCA后残余狭窄70%左右,患者胸痛症状消失,血流TIMI3级,血流动力学稳定,结束手术。 PTCA术后,请心外科会诊建议择期行外科手术,患者表示拒绝,要求行支架植入术。给予钴铬合金支架不间断接触左前胸皮肤5天后无红肿、瘙痒等过敏反应,充分向患方交代病情及可能手术风险,患方要求行支架植入术。 术后复查:TnI 19.97ng/ml;生化全项示ALT 61U/L,AST 131U/L,GGT70U/L,CK1037U/L,CKMB73.1U/L,LDH642 U/L,HBDH620 U/L,考虑与心肌梗死有关,嘱其定期复查。 2014-8-15患者于介入室行支架置入术,于LAD、RCA病变处分别成功植入2枚支架。 经上述积极治疗,患者临床症状基本缓解,血常规、血凝分析未见明显异常,生化全项示:TC5.54mmol/L,TG2.24mmol/L,LDL4.3mmol/L,VLDL1.02mmol/L。于2014-8-23好转出院。 出院诊断: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急性前间壁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 KillipI级2.高血压2级 极高危3.高脂血症。 患者出院2周后,复查血常规、生化全项等未见明显异常。 目前仍在随访该患者,定期复查相应化验检查均未见明显异常,且患者诉无胸闷等明显临床症状。 讨 论 金属过敏最常见的表现是由镍引发的接触性皮炎,其他的金属如钴、铬、钼、黄金也可诱发,但发生率较低。 金属过敏反应机制是诱导释放过敏原特异性T细胞引发Ⅳ型超敏反应,表现为红色痒疹和囊泡的形成。 金属过敏 Basko-Plluska JL, Thyssen JP, Schalock PC. Cutaneous and systemic hypersensitivity reactions to metallic implants. Dermatitis. 2011;22:65–79. 金属过敏发生率约为8%,常见的致敏金属是镍,珠宝也是主要的过敏源。一旦发生过敏,即可引起接触周围的皮肤红肿、瘙痒等接触性皮炎的表现,甚至引发过敏性休克。在女性中更为普遍,与反复接触珠宝、拉链、手机有关。 Thyssen JP, Linneberg A, Menne T, Johansen JD. The epidemiology of contact allergy in the general population: prevalence and main findings.Contact Dermatitis. 2007;57:287–299.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