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采风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
探索与争鸣.
采风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影响
口钟福民
摘要:对于民族民间艺术,中国有着悠久的采风传统.然而,在不同时期,采风者对于
民族民间艺术的立场,态度与方法是有所不同的,而这些不同又对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带来
深刻的影响.通过对采风活动的反思与观照,不但有助于当代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
传承,而且有助于当代中国人确立更为合理的文化观和艺术观.
关键词:采风;民族民间艺术;非物质文化遗产;影响
中图分类号:K892.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840X(2009)05—0073—05
对于民族民间艺术,中国有着悠久的
采风传统.然而,在不同时期,采风者对
于民族民间艺术的立场,态度与方法是有所不
同的,而采风者的立场,态度与方法,又对民
族民间艺术的发展和演变产生深刻的影响.因
而,通过采风活动对民族民间艺术发展的影响
加以观照,无疑是一个富有价值的切入视角.
尤其在当今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时代背景
下,通过历史和现实中采风活动的反思和审
视,将有助于艺术研究者,艺术家乃至民众,
告别既往表层的,文化贵族的或淘金者的狭隘
的采风心态,以平等,尊重甚或敬畏之
心来对待民族民间艺术,以真正的文化自觉去
保护和传承民族民间艺术.
一
,问俗知政与民族自强的采风
中国民族民间艺术的发展演变,与中国
收稿日期:2009一o9—28
悠久的采风传统密切相关.因为采风者
的到来,使得蛰伏于民间的传统艺术,其自
然的存在状态遭遇到极大的改变.早在西周
时期,朝廷就建立了采风问俗的制度,专设
负责采风的官员(称为行人),派他们到
民间搜集歌谣,供统治者了解民情风俗,考
察政治得失,开了问俗知政的先例.对
此,《汉书?艺文志》有相关记载:古有采
诗之官,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
也.川m众所周知,《诗经》的《国风》
和《小雅》一部分,便是周朝廷的乐师采风
的成果.从这些民间歌谣中,我们可以了解
到当时人们的生产生活状况,也可以感知到
当时的社会情绪.应该说,自西周创立采风
制度以来,在收集,整理和保护民族民间艺
术方面,便形成了一个传统,并对中国民族
民间艺术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到秦汉时期,朝廷还设立了专门掌管音
?
73?
民族艺术研究.
乐的乐府机关,并经常派人到民间搜集歌谣,
考察社会风俗.如《汉书?艺文志》所述:
自孝武立乐府而采歌谣,于是有赵代之讴,
秦楚之风,皆感于哀乐,缘事而发,亦可以
观风俗,知厚薄云.…m中国古代历史的
发展证明,民间歌谣反映了一定时代的民心
民意,代表着广泛的社会舆论,在很多时候,
民谣甚至预示了政治变迁的趋势.比如秦朝
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民谣,民间以
歌谣的形式预示了秦王暴政必将覆亡的命运.
西汉的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
藏,揭露了刘邦成就霸业之后的独夫心态
与行为.东汉民谣直如弦,死道边;曲如
钩,反封侯,直刺宦官专权的腐败朝政.
……
中国古代的民谣确实反映了民心民意,
因而,官府采集民谣以察时政,便具有一定
的合理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中国古代统治者
对于民族民间艺术(以民间歌谣为代表)的
关注,主要是从有利于自身统治的立场出发
的,即所谓的观风俗,知得失,是将民
族民间艺术作为检验自己统治效果的一面镜
子.因而古代采风者在采风活动中,始终贯
彻了官方与民问二元且以官方为主导的价值
观.这种价值观一直贯穿于中国封建社会的
始终.严格地说,中国的民族民间艺术真正
大规模地受到主流文化界的关注,是进入现
代以后才有的,尤其是五四以来,民族
民问艺术获得从未有过的礼遇.面对积弊深
重的中国,五四知识分子产生出强烈的
图强革新的意识.也正是在这种意识的
支配下,他们开始了民艺采风.1918年2
月,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积极支持下,
北京大学刘半农,沈尹默,沈兼士,钱玄同
等人在《北京大学日刊》上发表《北京大学
征集全国近世歌谣简章》,设立歌谣征集
处,开始从事民歌民谣的收集,整理和研
究工作.并且,这些文化精英们还不辞辛劳
地奔走于田间地头与穷乡僻壤,对那些历来
?
74?
为传统士大夫所鄙弃的民族民间艺术进行采
风,并将这些来自底层的艺术整理成系统的
现代学科体系,宣讲于现代高等学府的讲堂.
但是,我们应该认识到,五四时期
的民族民间艺术得到关注和采集,是受到了
来自民族主义和现代性等两种不同话语的支
配.一些民间艺术甚至成为五四知识分
子用以建构民族共同体的符号.钟敬文先生
在回顾五四时期民俗学运动的时候,曾
经就其性质进行过分析,认为这一时期的民
俗文化运动可以归纳为民族性,民主性和科
学性,他认为,直到今天,民族自尊意识仍
然是他从事民俗文化研究的精神支柱.l2川
五四知识分子除了怀有一种民族自尊意
识之外,还有一种强烈的建立现代民族国家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