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教育目的ppt模版课件.ppt

  1. 1、本文档共4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五章 教育目的 蝙蝠的故事 科学家破坏了蝙蝠雷达系统的案例 思考没有准确的定位,你的任务能否完成? 第一节 教育目的及其确定 一.教育目的 为什么要发展教育事业? ——为振兴中华(周恩来),为发展经济…… 我国当前的教育目的: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目的与人们心目中的教育旨趣不同 含义及其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含义 教育活动要培养的人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 意义: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依据、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如——提倡素质教育 调控功能:如——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 评价功能:如——督导评估,以目标为标准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1、教育方针:我国教育的总的方向的表述 2、教育目的:培养人才的最高理想的体现 3、教育目标(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具体目标 4、教学目标、活动目标:往往是各个学科甚至是课时的目标 实 例__教育方针 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 我国教育的总的方向的表述(十七大): 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实 例__培养目标 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 ——义务教育课程目标 具有独立阅读能力,注重情感体验,激发想像力和创造潜能。 ——语文课程目标 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 ——1、2年级阅读课程目标 “语文课程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应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对人们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因此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建议学生阅览《语文课程标准》把握语文教育各阶段具体发展方向(注:非具体发展目标),来源于网站/ncs/chn/chn.htm。 课程标准中分别对四个学段的五大目标,即“识字与写字”;“阅读”;“写话”;“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进行分层阐述:如第一学段(1~2年级)在识字与写字的能力上,确定为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而第二学段(3~4年级)课程目标有所提高,1.对学习汉字有浓厚的兴趣,养成主动识字的习惯。2.累计认识常用汉字2500个,其中2000个左右会写。3.会使用字典、词典,有初步的独立识字能力。 实 例__教学目标 感情充沛地吟诵;当堂背诵;理解诗人的壮志豪情。 ——《沁园春·雪》的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确定有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对于教材的编写和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教学、评价提出了实施的原则、方法和策略,为具体实施留下创造的空间。 教育目的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 三、不同教育目的论:按照人们的关注程度分 1、个人本位论:卢梭 教育目的是使个人的本性、本能得到自然的发展 2、人格本位论:裴斯泰洛齐 更注重受教育者完整人格的陶冶,也关注社会的需要(介于“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偏于前者。) 教育目的论 3、文化本位论: 用“文化”来统筹教育、社会、人的关系(团体精神、规范精神、客观精神、人格精神) 4、生活本位论: 斯宾塞:为“完满生活”作准备 杜威:教育即生活(不为将来而就是当下) 教育目的论 5、伦理本位论: 康德:塑造“文化—道德”的人(摆脱自然欲望) 赫尔巴特:必要目的(道)和可能目的(技) 6、社会本位论:涂尔干(社会学创始人) 使受教育者成为社会需要、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进步的人 四、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 社会依据 1、据社会关系现实和发展的需要 (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 四、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一) 社会依据 2、 据社会生产和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 四、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二) 人的依据 1、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 教育目的要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要具有针对性 各级各类教育目的要形成循序渐进、相互衔接的有机序列 2、 人的需要 学习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育目的要考虑学习者在不同环境、时代下的心理需求和动机。 四、 教育目的选择确立的基本依据 (三)确定教育目的的主观依据 1、教育活动中人的的价值选择:学习知识、发展身心、锻炼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