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好新闻语言的五要素.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写好新闻语言的五要素 新闻语言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特性,这是由新闻报道的特点所决定的。新闻报道的时间性很强,篇幅有限,读者面广,为满足新闻报道这些基本特点,不少人都对新闻语言提出过不同的要求这可以归纳为五个方面:即准确、具体、简明、通俗,生动。? 1. 准确 语言准确,指新闻作品中必须用准确的语言表达事实,既不能添枝加叶,也不允许措词不当的现象存在。 准确是新闻语言最明显的特点之一。新闻界历来把“准确、准确、再准确”奉为写作格言。新闻报道中的准确,包括事实准确、思想准确、措词准确几个方面。措词准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其他两个方面的准确性。它与新闻的真实性密切相关。 新闻语言要准确,必须注意这几个间题。 第一,少用形容词。“少用形容词”,“要像挑选宝石与情人一样挑选形容词”,这是外国新闻学教授给学生立下的新闻写作规则。在新闻写作论著中,忌用形容词的警告常见:“形容词太多是危险的”。有一位报纸主编甚至对新手说,“你若要使用形容词,事先必须得到我的同意。”为何要少用形容词呢?因为形容词往往带有主观感情色彩,对事物的把握一般是从量上着眼的。在使用时如失之分寸,在效果上则会走向反面。诸如“极大的鼓舞”、“深刻的教育”等,往往被读者斥为“空话”、“套话”,既不可信,还令人反感。 第二,注意词义的差别,挑选最准确的词来表达。福楼拜曾说过,“不论我们所要描写的东西是什么,只有一个词可供使用。用一个动词要使对象生动,一个形容词使对象的性质鲜明。因此就得去寻找,直到找到了这个词,这个动词和形容词,而决不要满足于差不多,决不要利用蒙混的手法。”新闻语言的准确,也要注意措词不以“差不多”来搪塞。有时即使一字之差,也会出现失真。《中国文化报》1990年4月25日消息《车祸发生在双山子镇》有一句这样的话:“当双山子镇党委负责人把这笔钱送到遇难者手里时,他们忍不住抱在一起痛哭失声。”实际上双山子镇车祸发生后只遇到危难,并无人员死亡,“遇难”应是“遇险”,否则读者无法理解何以能把钱送到死者手中并与之相抱痛哭。 第三,少用含混不清的、笼统的词语。新闻报道中,尽量不要用“不久以前”、“长期以来”、“最近”等打马虎眼的时间概念尽量不要用“许多”、“难以数计”、“极少”、“广大群众”一类比较笼统的词语;尽量不用“并不多”、“也许”、“可能”等模棱两可的词语。 应当指出的是,新闻语言要求准确,一就是一、二就是二,但并不排斥“模糊语言”的应用。所谓“模糊语言”,是指语义所体现的概念外延即概念的边缘区域没有泾渭分明的界限,而在中心区域,此概念与彼概念的区分是清楚的。如“早晨”与“中午”、“青年”与“中年”、“胖”与“瘦”等,这些词语所表示的概念外延,虽然没有可以“一刀切”的明确界限,但他们的中心区域是分明可辨的。在所有的文章和口语中,都存在模糊语言,新闻语言也概莫能外。如:“南京市的绿化工作搞得好,近来到这里学习绿化的人越来越多。”“前些天,北京的街头巷尾都在议论,酱油为啥脱销?”其中如表时间的词“近来”、“前些天”;表程度或范围的“越来越多”、“街头巷尾都在议论”、“搞得好”等,都是模糊词语,用得很恰当。可见,模糊语言并不等于模棱两可。它是依靠语义的模糊性而获得思想表达的确定性,是模糊与精确的辩证统一。??? 2. 具体 所谓具体,就是原原本本地描述出事物的具体情况。新闻是事实的报道,要求把新闻六要素具体说出来,有的还要求有现场感,如果语言表达不具体,这些就无法做到。 新闻语言要作到具体,就必须克服概念化的毛病。概念化的语言是缺乏表现力的。如“气温高达38摄氏度”,就远比“天气很热”要明确有力;“掌声持续达10分钟”,比“掌声经久不息”更具体化。 具体的语言是血肉丰满的语言,概念化的语言是干瘪无力的语言。新闻语言要具体,在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尽量化抽象为具体。在消息报道中,适当的概括是必要的,但如果通篇消息都由一些概括性的、抽象化的语言组成,读者读后可能留不下一点印象。如“中共X×市委从本地科技战线的实际出发,踏踏实实地贯彻全国科学大会精神,使全市科技战线出现了朝气蓬勃的新局面。”这样的语言不具体,苍白无力。又如,有一位记者报道我们进行的人口普查工作,他认为这次普查的确在世界范围内都是规模空前的,但如果光说“规模空前”则较为抽象,于是他巧妙地将其化为具体:“光是进行人口统计的人就足以住满一个大城市。7月1日等待着五百万人口普查员去完成的任务在规模上是空前的: 统计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大约10亿人口。”这样就具体形象多了。 ?第二,多用子概念,少用母概念。母概念外延较大,内涵较小;子概念则外延较小,内涵较大。一般来说,越是小的子概念,就越具体,越是大的母概念,也就越抽象。如: 一个人在吃东西。 一个孩子正在吃水果。 一个婴儿正在吮杨梅。 这三句话,一句比一句具体,原因在

文档评论(0)

带头大哥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