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解读隐士.pdf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从论语中解读隐士

从 《论语》中解读隐士 陈万 学号:201728013920018 长春光机所 隐士古已有之。从尧舜时期的许由、巢父开始,中国的隐士作为文人群体的一部分,长期 存在于中国的历史长河里,形成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而 《论语》作为中国先秦时期的经典,对 隐士的描写栩栩如生、对隐士形象的刻画入木三分。孔子对不同隐士也呈现出褒贬不一的看法。 在我看来,虽然孔子本人只能称作潜隐士,但是儒家思想的隐逸观对后世造成了深远的影响。 隐士,即隐居不做官的人。隐居,在这里指的是淡泊名利,不仅仅是隐藏在世外桃源,也 可能隐藏在市井;不做官,指的是有能力做官而不去做,或者是做过一段时期又退隐的人。隐 士多是对官场昏暗厌弃,不愿同流合污;或是自己的政治抱负得不到施展,选择离开;抑或是 忠于前朝不愿为新朝效力,隐居不出。他们受过良好的教育,对社会道德和风尚有着自己的见 解,对国家政治、军事和民生有着自己的观点。 一、《论语》中的隐士分类 《论语》中的隐士有着相同的“避世”情怀,但是却有着不同的政治观点。不同的隐士类 型使得《论语》中的隐士形象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特点。 在 《论语·微子》中,隐士被划分为三类: 逸民:伯夷、叔齐、虞仲、夷逸、朱张、柳下惠、少连。子曰:“不降其志,不辱其身,伯 夷、叔齐与!”谓“柳下惠、少连,降志辱身矣,言中伦,行中虑,其斯而已矣。”谓“虞仲、 夷逸,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 第一类是不降志不辱身的贤者,第二类是言中伦行中虑的哲者,第三类是隐居放言的智者。 孔子通过对以上三类隐士的论述,最终表明自己的观点:无可无不可。所以孔子可以称作是潜 隐士,他的思想偏向中庸之道。 在 《论语》提到的无名无姓的、同时代的隐士有七人,他们分别是:长沮、桀溺、荷蓧丈 人、石门、荷蒉、仪封人和楚狂接舆,试按以上三类划分。 1. 不降志不辱身的贤者——长沮、桀溺 伯夷、叔齐当属此类。此外,长沮、桀溺也可以划分到这一类中。《论语 ·微子》中提到: 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 子路曰:“为 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 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 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 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耨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 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一方面,桀溺所言称孔子为辟人之士而称自己是辟世之士,是认为自己的辟世观优于孔子 的辟人观。既然天下无道,与其东奔西走,不若隐居避世,还能守其志不屈、其身不辱。而孔 子也直言,天下有道的话就不用他周游列国,改变现状了。孔子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把 救世弘道当作自己的责任。他的这种思想对中国文人后来的发展以及对当今时代的价值观导向 起着重要的作用。 2. 言中伦行中虑的哲者——石门、仪封人 石门隐士是让人钦佩的。《论语·宪问》中记载道,孔子派子路回家办事,子路在石门外等 了一夜。早晨,守门人问询子路,言语中可知,石门人竟然知晓孔子,放言道“是知其不可而 为之者”。石门人洞悉世事,却甘心隐匿市井,做一个普通的门卫,虽降志辱身,言语、行为 却无不妥,是看清社会,知其不可为后作出的明哲保身的选择。然而石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他只看清了孔子是知其不可为而为的,而不知孔子这样的做法正是一种知命之学。身为仕,有 义务弘道,至于能否改变社会,则是天命。 仪封人记载于 《论语·八佾》中: 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 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 仪封人是卫国的一个小官吏。孔子游学到卫国,仪封人请见之,想向孔子请教各种问题。 作为一个小官吏,却去拜见每一位有德行的君子,可见仪封人并不是一个普通的小官,而是一 位虚心求学、从谏如流的人。经过与孔子的交谈,他被孔子的思想深刻影响,出门后,就对孔 子的弟子说 “天下失道,是天意让孔子弘道”,这更加说明仪封人是一位隐居低位,甘心降志 辱身的哲者。当然也从侧面反映出孔子的伟大之处。 3. 隐居放言的智者——荷蒉、荷蓧丈人、楚狂接舆 孔子在卫国,一日在那里击磬奏乐,荷蒉经过,借磬声表明自己的看法。《论语·宪问》中 有记载: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