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人生问题 ●人生一般的要求,最普遍而又最基本的是,一是恋爱,二为财富。中国古代思想家说:“食色,性也。”追求恋爱是偏情感的,而追求财富是偏理智的。追求的目标越明确,追求的意志越坚定,则人生越有一种充实与强力之感。随之而来的是一种欢乐愉快之满足。 三、人生问题 ●不断追求的问题在于,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满足,并不能使人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就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前。于是,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成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的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 三、人生问题 ●由于无休止地向外扩展人生的异化问题随之而来。人生的追求不断向外,被追求的对象愈益成为异已的客体,那个客体回身阻挡人生之再向前,而且不免回过头来吞噬人生,而使之消毁。 ●向人的内心追寻,解脱痛苦和烦恼。 ●儒家福德观。食色性也,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不反对追求爱与福。主张福德具备才是真福。 三、人生问题 ●钱穆:人生三步骤。第一,生活。解决衣食住行问题。其意义与价值是维持和保养我们人的生命。第二,人的行为。人要有超乎基本生活之外的事业——人生之主体所在。第三,人生的归宿。德性性命。 ●人生:成家立业、安身立命、明心见性。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四、中国哲学涵括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第五,经世之用——以天下为已任的责任精神。《大学》“三纲”、“八目”:“明德”、“亲民”、“至善”;格物、致知、诚心、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修齐治平)。孟子: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 第六章 人性与人生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 性善论 孟子:“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孟子·告子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 ” “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孟子·公孙丑上 》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 性恶论 荀子:“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提出“性恶论”,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本性)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人为)是善的礼乐教化,否认天赋的道德观念。强调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影响。 冯友兰: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照荀子所说,凡是没有经过教养的东西不会是善的。 冯友兰:荀子的论点是:“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伪,就是人为。禽兽有父子,有牝牡,这是自然。至于父子之亲,男女之别,则不是自然,而是社会关系,是人为和文化的产物。它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精神的创造。人应当有社会关系和礼,因为只有它们才使人异于禽兽。从这个方面的论证看来,人要有道德,并不是因为人无法避开它,而是因为人应当具备它。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 性无善无不善论 告子以主张“性无善无不善”的人性论而著称。 “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 告子说:“食色,性也”。 告子与孟子有人性之辩。从哲学思想内容上看,孟、告二人不相同。在人性的本质、内容与价值方面,告子以人的自然本性为人性本质,以食色为代表的感官需求和欲望为人性内容,以性无善无不善排除人性的伦理价值的两面性,持守人性价值的中立性;孟子则以人的社会道德为人性本质,以仁、义、礼、智为主体的道德规范为人性内涵,以性善论高扬人性的道德意义。 康有为力主“人性无善无不善”论。他认为:“性者,生之质也,未有善恶”(《万木草堂口述》),而人之善恶则取决于后天之“学”。 一、中国古代人性论 ●性有善有恶论 其代表人物是世硕、扬雄。世硕是战国时人,认为人性有善有恶,发扬善的方面并努力培养,则善性占优势,相反,突出恶性培养,则恶的方面就会占上风。 西汉扬雄指出:“人之性也,善恶混。修其善则为善,修其恶则为恶”(《法言·修身》)。此观点是对孟子性善论和荀子性恶论的折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