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公务员面试热点:“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的法与情之争.docxVIP

2017年公务员面试热点:“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的法与情之争.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按照现行条例,员工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死亡或者在四十八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   9月6日《新快报》面试热点解析@中国青年报朱昌俊工伤如何认定,考验的是立法者对企业与员工利益的平衡能力。   认定标准过松,难免为骗工伤行为留下空子,加重企业负担;认定标准过紧,则可能为职工的权益保障蒙上阴影。   48小时认定时效可视为一道硬标准,确实很难钻空子。   但问题在于,它回避了医疗抢救本身的复杂性,比如救治条件不同,死亡时间就会产生较大差异。   让死者家属陷入要赔偿还是要命的两难选择,背后蕴含的伦理风险和道德困境不容小觑。   认定某一伤害算不算工伤,核心问题是判断伤害或死亡的结果是否与工作有关联。   如此前有媒体刊文表示,美国的工伤认定主要以判例规则为主,辅之以成文法律规定,在工伤认定标准上坚持与工作相关的基本原则,认定标准比较灵活。   美国法院一般认为只要雇员因从事和工作存在模糊关系的事务导致伤害,就属于工伤。   显然,这种规定虽然较简化为死亡时间长短的48小时标准更模糊,但更接近于人们对工伤的实际认知,能在程度上规避伦理风险。   在实务界,反对48小时条款的声音一直存在,该条例曾多次有望得到修改。   2013年《南方周末》就报道,48小时条款没有被纳入2009年《工伤保险条例》修改,是因为当时恰逢经济危机,立法者考虑到企业困境在修法时更倾向于企业利益。   有律师认为立法者没有想象到伦理风险会变得那么突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实务经验。   随着时间推移,此一条款的伦理风险不断显现。   于情于法,对48小时条款的修改不应该再被搁置。   一个引发家属拼命埋活人,单位拼命救死人的法律条款是不能保障正义的。   在对法律正式修改之前,法院在判决上也应该回到立法的初衷,依据具体情况进行判决,而不只是死抠法律文本。   @山东商报何勇海童先生就是在艰难而残酷的选择面前,选择了尽量抢救亲人的生命。   在抢救未到48小时的时间里,医院已告知童先生,程女士基本脑死亡,病情不可逆,没有抢救价值,劝其放弃抢救。   只因童先生对妻子依依不舍、心有不甘,幼子也难以接受母亲突然离世,才坚持要求医生继续用药,导致宣告死亡时间超过规定的48小时之限,而无法为妻子认定工伤。   对于这种大爱之举,工伤认定应抱以人道之姿。   否则,便有暗中鼓励家属在48小时内让患者停止心跳的嫌疑。   从既有事实看,这种伦理风险幷非没有可能。   据报道,在48小时限制之下,曾有家属为保住工伤赔偿,不得不拔掉患者的呼吸机,以避免最终鸡飞蛋打、人财两空。   48小时生死线因此被讥讽为催人早死线。   也有企业为撇清工伤责任,减少工伤赔偿,竟用呼吸机恶意拖延已脑死亡的员工的性命。   48小时生死线因此被讥讽为撇清责任线。   还有网友表示,如果我上班不幸倒下,抢救时间请不要超过48小时,这也是对不合理规定的批判。   在美国等国家,工伤认定主要看是否与工作相关,只要被认定和工作相关,都可获得工伤保护。   我们的工伤认定也应与国际接轨。   即使我们不能做到取消工伤认定时间限制,也可将认定工伤的时间范畴扩大,如72小时甚至更长,以避免给老百姓增添要保命还是要工伤赔偿的艰难抉择,避免伦理风险出现。   至少在目前,法规虽是死的,但执行却是活的,出于人性化考虑,像程女士这样的情形,即使超过48小时,也可认定为工伤,以限度保护职工利益。   @华西都市报蒋璟璟视同工伤的制度设计,虽然对人社部门来说省事省心,然而却在无形之间增加了企业的潜在成本。   设想,如果所有在岗因病致死的职工,都要求企业按照工亡待遇对待,后者很可能不堪重负。   有鉴于此,为了平衡企业方的利益诉求,降低其无限赔付的风险,法律中才有了48小时内才视同工伤的限制。   这一条款单独来看也许显得有点突兀,可是一旦将之置于连续的法理逻辑内审视,似乎又确有其必要性之所在。   其实,法律还规定,但凡能够证明因病死亡确由工作引起,比如说职业病等等,那么就可以直接认定为是工伤,就不必受制于视同工伤的所谓48小时之限。   就此而言,抢救超48小时不算工伤之说幷不准确……当然了,上述种种因素终究只是解读此事的一个参照,我们还应看到的是,视同工伤的48小时之限,的确人为制造了某种伦理困境若是家属坚持治疗,很可能因超时而丧失工亡待遇;若是选择消极治疗,反倒有可能获得可观的补偿。   这无异于是在激励家属冷漠处理、放弃亲人,完全有违人伦!当一条法律条款,造成了显而易见的伦理困境,那么其注定难有道德合法性可言。   诚如我们所见,将抢救时间作为视同工伤认定的前置条件,难免会造成令人遗憾的人性挣扎与个体悲剧。   在见证过太多的沉重个案之后,职能部门是时候寻找替代性的筛选标准,来取代那冰冷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9****2507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