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地 质 科 学
2012年4月 CHINESEJOURNALOFGEOLOGY 47(2):454—469
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
超低渗透储层特征与形成因素
1 1,2 3 3 4
李德勇 张金亮 于孝玉 张 辉 李京涛
(1.中国海洋大学海洋地球科学学院 山东青岛 266100;2.北京师范大学资源学院 北京 100875;
3.中国石油吉林油田分公司 吉林松原 138000;4.山东省煤田地质局物探测量队 山东泰安 271021)
摘 要 通过详细的岩心观察和描述,同时结合铸体薄片、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压汞、核磁
共振以及物性等资料的研究,认为海坨子地区扶余油层为末端扇中部亚相沉积,储层岩石类型
主要为岩屑长石砂岩和长石岩屑砂岩,孔喉结构为小孔隙、细喉或微细喉型,束缚水饱和度高,
渗流能力差,属于超低渗透储层。沉积作用和成岩作用是扶余油层超低渗透储层形成的关键。
末端扇沉积控制了扶余油层原始沉积物的粒度、碎屑成分以及填隙物成分和含量,使得储层初
始孔渗性较差,同时强烈的机械压实作用导致扶余油层原生粒间孔隙体积直线下降,而胶结作
用,尤其碳酸盐连晶状基底胶结几乎完全封堵了孔喉,喉道内伊利石等粘土矿物的搭桥生长,
也使孔喉变得越来越曲折、狭窄,储层渗流能力因此遭受严重破坏。此外,末端扇储层中大量
非渗透性隔夹层导致的强非均质性也是超低渗透储层形成的一个因素。溶蚀作用对扶余油层
渗透性的改善有限,但成岩微裂缝和构造裂缝的发育对海坨子地区超低渗透油藏的开发起着
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 松辽盆地 超低渗透储层 砂体微相 压实作用 碳酸盐胶结 非均质性
中图分类号:P618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563-5020(2012)02-454-16
松辽盆地是我国油气勘探的主战场,油气产量稳居全国首位的大庆油田即位于其北
部,同时盆地南部的吉林油田也成为我国为数不多的油气产量逐年递增的油田之一。松
8
辽盆地南部坳陷期沉积储层(泉头组—嫩江组)中可探明资源量达 1985×10t,占吉林油
田总探明量的966%,下部组合扶杨油层和中部组合高台子油层是石油储量的主要目的
层(王永春,2001;赵志魁等,2009)。随着油气勘探开发的日益深入,松辽盆地南部的
构造油气藏资源量锐减,勘探目标区已转向岩性因素起主导作用的隐蔽油气藏(王永春,
2001;沈安江等,2006;王永春等,2007),特别是海坨子油田的特低渗透油藏,成为吉林
油田产能建设的主要阵地。前人对我国含油气盆地的低渗透油藏地质特征进行过研究
(曾大乾等,1994;李道品等,1996;蒋凌志等,2004;杨晓萍等,2007;连承波等,
2010;孟元林等,2011,张云峰等,2011),但未见有关海坨子油田的研究报道。笔者在海
坨子油田20余口取心井岩心观察和描述的基础上,通过常规物性、压汞分析、铸体薄片
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编号:2006BAC18B05),山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2009ZRB02103),国家“863”计
划项目(编号:2006AA09Z336)资助。
李德勇,男,1984年 10月生,博士研究生,石油地质学和沉积学专业。Email:sdlclqldy@163.com
2011-06-26收稿,2011-09-22改回。
2期 李德勇等:松辽盆地南部海坨子地区超低渗透储层特征与形成因素 455
及扫描电镜等多项测试方法,对扶余油层低渗透砂岩的岩石学、储集物性、孔喉结构、渗
流、成岩作用及非均质性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和研究,旨在揭示研究区低渗透储层的影
响因素和形成机理,为寻找制约产能的关键因素和解决办法提供理论依据。
1 地质背景
海坨子地区位于松辽盆地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最近下载
- 2024年广西柳州中考数学试题及答案.doc VIP
- 污水处理优化软件:SuperPro Designer二次开发_(8).环境影响评估与优化.docx VIP
- 品牌代加工生产授权委托书(精选5篇) .pdf VIP
- 中国肺血栓栓塞症诊治、预防和管理指南(2025版)解读.pptx VIP
- 安顺《建筑信息模型(BIM)》建模练习1:绘制标高和轴网练习(5分,需辅导教师评阅).pdf VIP
- 兴业银行哈尔滨分行社会招聘笔试题库2023.pdf VIP
- 新生儿低血糖临床规范管理专家共识.pptx VIP
- 湘科版(2024)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消化与呼吸》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docx VIP
- GD87典管电子版(最新整理版).xls VIP
- 2023年注册会计师会计投资性房地产模拟试卷及答案与解析.doc VIP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