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法律控制.docx

  1. 1、本文档共8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的法律控制  一、商业 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一个国家经济的不景气、某个特定行业的衰退或利率的不断升高都会使借款人发生偿还困难。在经济持续发展阶段中,对整个经济的过分乐观也会导致银行向高风险项目的过度贷款。法律环境缺陷如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的缺位和不足以及在实施这些法律方面的障碍会破坏信贷文化的形成,导致银行不良资产的增多。这些宏观方面的原因都已被拉美、北欧、亚洲金融危机充分揭示。笔者将从微观方面探讨不良资产形成的原因。   1.政府干预   政府对银行具体经营活动的干预是银行不良贷款产生的重要原因,由于政府的政治目的融进了银行的具体业务活动中,银行的贷款准则就会屈服于政府的权威,银行的盈利性和安全性就不再是银行的首要任务。在许多国家,国有银行受到政府的干预要远甚于私有银行;而且许多国有银行的建立目的就是为了满足政府对特定经济领域的信贷要求,成为政府扶植或挽救某个行业的工具。在我国,法律上的缺陷也造成了政府对商业银行的干预。我国《商业银行法》第41条第2款规定,经国务院批准的特定贷款项目,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应当发放贷款。因贷款造成的损失,由国务院采取相应补救措施。这就意味着国有商业银行仍然负担着发放政策性贷款的法定义务。地方性商业银行由于它的成立需要地方政府的批准,其发展需要地方政府的扶植,因而对地方政府的干预也常常是无能为力。   2.银行缺乏资本金   银行资本金与不良资产的关系体现在两方面。首先,银行资本金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弥补银行的损失,当银行没有充足的资本来冲抵贷款损失时,银行的不良资产自然也会增加。所以,确切地说,银行资本金的缺乏不是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原因,而是不良资产增加的一个因素。其次,通常认为如果所有者和管理人员在银行有大量的投资,他们就会格外关心他们投资的安全,从而有强大的动力保证银行安全稳健的运行。当所有者和经理只有很少的投资或根本没有投资,也就是说银行的倒闭并不会使他们遭受现实的损失,他们审慎管理银行的动机就会被削 弱,银行的道德风险就随之而增大。结果,他们会选择风险更大的交易以获取高额回报,向储户提供高于市场的利率以吸揽更多的存款。资本不充足的银行往往是那些面临困境的债务人的“俘虏”,银行为了能维持那些债务人的继续生存以保证还贷的可能性而不断地向他们贷款,结果是不良贷款越积越多。在很多经济转型的国家中,银行和企业之间都有这种不健康的借贷关系。 [1]   3货款风险过度集中   贷款风险过度集中和关联贷款是银行产生不良资产十分重要且相当直接的原因。当银行风险过分集中在某个借款人、某个行业或某个国家时,一旦后者因为各种原因发生偿付困难,银行的贷款损失自然比在风险分散的情况下要大得多。在关联贷款的情况下,由于银行和借款人的特殊关系,银行在进行信贷评估时容易丧失客观性。正因为如此,各国都通过立法或监管标准要求银行的贷款集中度和关联贷款不能超过一定比例。   但是,即使法律对贷款集中度和关联贷款有了这些明确并且严格的规定,但它们仍然成为银行不良资产产生的主要原因。美国国会会计总办公室对1990-1991年美国286起银行倒闭案所作的调查显示,其中81家银行因向内部人贷款而损失惨重,82家银行共发生过148起违反联邦法律关于贷款限额的规定,70家银行有103起对内部人发放优惠贷款。 [2]亚洲金融危机中东亚和东南亚银行倒闭的一个原因就是过度集中的贷款风险和太多的关联贷款。 [3]截至1997年年末,美国银行对遭受危机的5个东亚国家的贷款相当于它们总资本的5.9%,加拿大为13.1%,欧共体银行为14.7%,日本银行情况更加严重,为其总资本的47 % [4]这些事实说明了贷款风险集中度的法律规定和监管 标准在各国,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未得到有效和充分的实施。这既有银行故意规避法律的情形,又有借款人欺骗银行的情形。   4.监管容忍(Supervisory Forbearance)   监管容忍是各国监管实践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是指监管机构对问题银行或银行的不稳健状态不采取监管干预措施,而允许其继续存在,以期寻求其他解决办法。监管机构缺乏独立性,政治干预、利益集团的压力是导致监管容忍的主要原因。监管容忍的结果往往导致监管机构在日后处理银行时要付出更大的成本。对资不抵债银行或遭受巨大贷款损失银行不及时干预,实际上是阻碍了资源在银行业内的有效配置,或者说,是银行监管机构在对不稳健银行进行补贴,从而使稳健银行处于不利的竞争地位。监管容忍加剧了那些不稳健银行“一锤子买卖”的赌博心理,他们会更加容易从事高风险活动,希望在被监管机构关闭之前能大捞一笔使自己起死回生。   监管容忍的典型案例是80年代美国Thrift危机。在处理Thrift危机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186****6410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