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经济学-农业动力.ppt

  1. 1、本文档共7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四、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面临的困难 1.农业剩余劳动力不仅基数大,而且有进一步增加的可能。 2.农业劳动力素质低,严重影响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3.乡镇企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减弱。 4.城镇化水平严重滞后,农民进城务工、经商与城镇待业人数众多的矛盾突出。 5.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尚未形成。 五、中国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措施 1.大力发展农业,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 2.继续扶持与引导乡镇企业与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提高其就业容量。 3.抓好城镇建设,加快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步伐。 4.积极开拓国际劳务市场。 5.尽快建立城乡统一的,竞争有序的劳动力市场。 6.加强教育与培训,提高农民素质。 7.改革与完善现行的土地流转制度,使农村土地合理流转起来,为农业劳动力转移创造条件。 第四节 农业劳动生产率 一、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概念与指标 农业劳动生产率:指农业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生产的农产品数量,或者生产单位农产品所消耗的劳动时间。 表示劳动者的生产效果和能力的指标,表示生产量和劳动量之间的关系。 二、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状况分析 年份 指标 1952 1957 1975 1978 1982 1990 2000 年个农业劳动力年产粮食(kg) 946.5 1010 967 1040 1104 1470 1299 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肉量(kg) 20 21 27 29 42 94 172 每个农业劳动力年负担人口数(人) 3.3 3.4 3.1 3.2 3.2 3.8 3.6 中国农业劳动生产率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很大 1996年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谷物世界平均1570kg、美国93901kg、法国60786kg; 每个农业劳动力年产肉量世界平均165kg、美国9162kg、法国6154kg; 每个农业劳动力年负担人口数美国80人、法国56人。 我国农业生产率是美国的1/40,法国的1/20,日本的1/3,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当前我国农业生产一个突出的问题:一是农产土地规模过小。在家庭承包的土地制度下,农户经营的土地块数多且分散。20世纪80年代中期,农户平均经营规模为9.3亩,每户承包地块分割为9.7块,1990年户均规模下降到8.47亩,每户 8.2块。二是农业生产技术含量比较低。1998年我国耕地中只有53.7%采用机耕,17.7%采用机械化播种, 9.1%采用机械化收割。 三、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意义 1.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发展农业生产的根本途径 2.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增加积累和提高农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决定条件 3.农业劳动生产率是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根本标志 4.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是加快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 5.4.2 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途径 1.采取正确的政策措施,调动农民的劳动积极性 2.不断改进农业劳动者的物质技术装备 3.合理利用和逐步改善自然条件 4.不断提高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技术水平和劳动熟练程度 5.改善劳动组织,加强经营管理 农民工逐渐成为城市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主体部分。当前,在我国城镇化加速的背景下,我们应当怎样看待和解决农村劳动力流动中存在的矛盾?农民工群体的就业和生存趋向如何? 思考: ?复习思考题: 1.何谓农业劳动力?农业劳动有哪些特殊性? 2.农业劳动力的供给与需求有哪些基本特点与决定因素? 3.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是什么? 4.农业劳动转移的主要理论模式有哪些?其主要内容是什么? 5.什么是农业剩余劳动力?其主要类型有哪些? 6.你认为应如何加快农业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7.什么是农业劳动生产率?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意义有哪些? 农业劳动力转移的一般规律: (1)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农业劳动力会逐步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农业劳动力占整个社会劳动力的比重逐步下降。 (2)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速度的快慢,从根本上取决于农业相对非农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差距。 (3)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或城市转移呈现出两个阶段的变化趋势: 第一阶段使农业劳动力绝对数量增加,相对比重下降; 第二阶段是农业劳动力的绝对数量与相对比重同时下降。 2006-2016年中国城镇、乡村就业人口对比 二、农业劳动力转移的理论模式 1.刘易斯模式 2.拉尼斯-费景汉模式 3.托达罗模式 4.拉文斯坦的推拉理论 5.吉佛的引力理论 6.舒尔茨和夏斯达的成本收益理论 1.刘易斯模式 1954年,发展经济学家刘易斯提出发展经济学关于劳动力流动的第一个理论模式——无限劳动供给下的经济发展。 (1)发展中国家一般存在着二元经济结构。 二元经济结构:是指发展中

文档评论(0)

155****87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