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魏晋南北朝隋唐的史学.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42岁任著作佐郎,始为史官,后又任著作郎,从此至卒,一直做史官,其间只有短期的去职。所以,其一生从11岁以后五十年一直学习和研究历史。任史官就有二十年。在任史官期间与朱敬则等撰《唐书》80卷,他本人还写过《则天实录》、《中宗实录》、《睿宗实录》。他的主要代表作《史通》,是其研究史学的成果。 二、《史通》的内容和特色 《史通》原有52篇,失传3篇,现存49篇。其中《内篇》36篇,《外篇》13篇。此书四十九篇共83,000多字正文和原注9000多字,总计九万余字。 《内篇》是其著作的主要内容,有系统,各篇之间有关联。《内篇》主要讲历史编纂学,《史通》的主要贡献在《内篇》、在历史编纂学。 《外篇》无系统,各篇之间无关联,似杂论。主要讲史官和史书的沿革,杂评过去史书的优劣得失。 《史通》的内容: “《史通》以《六家》、《二体》开篇,从史书的内容和形式上阐述了史学的起源;以《史官设置》、《古今正史》勾勒了史学发展大势,以《杂述》概括了史学的多途发展。这五篇,是对史学发展之历史的清理。 《载言》、《本纪》、《世家》、《列传》、《表历》、《书志》、《论赞》、《序例》、《题目》、《断限》、《编次》、《称谓》、《序传》等篇,是关于史书表现形式的理论,而以纪传体史书的结构、体例为主。 《采撰》、《载文》、《补注》、《因习》、《邑里》、《言语》、《浮词》、《叙事》、《核才》、《烦省》等篇,是关于史书编撰方法和文字表述要求的理论。 《品藻》、《直书》、《曲笔》、《鉴识》、《探赜》、《模拟》、《书事》、《人物》等篇,是关于历史认识和撰述原则的理论。 《辨职》、《自叙》、《仵时》三篇,是阐说作者的经历、撰述旨趣和对史学社会功用的认识。《点烦》是对《叙事》的补充。 《史通》的特点 1、评论有据。每篇都有实例,都是从读书中总结出来的。 2、兼指得失,对任何史家史书都不感情用事,对班固和司马迁的缺点也不忌讳,对公认的坏的史书也指出其优缺点,有人形容刘知几为史学界的法官,似“老吏断狱”。 3、批评尖锐,对许多史家不真实的记载史实,痛斥,骂一些人为“奸贼”“凶人”。 4、主张明确。不仅评论别人,还要提出自己的主张。 三、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1、第一次对中国史学作了比较全面而详细的总结。虽主要在历史编纂学方面,但涉及历史学的方方面面。其内篇中每个题目就是一个问题。过去人们认为刘知几可与王充、刘勰相媲美。王充的《论衡》对哲学作了总结,而刘勰的《文心雕龙》对文学作了总结。刘知几《史通》则是对史学作总结。作总结一要对前人的著作融会贯通,二要有研究有批判,三要有独到的见解。 2、表彰“直书”,贬斥“曲笔”。 在《直书》、《曲笔》等篇中集中论述了这些问题。刘知几说要做到“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是不容易的。刘知几所讲的直书标准与现在有不同,其善恶标准亦与现在不同。曰:“宁为兰摧玉折,不作瓦砾长存”、“仗气直书,不避强御”。又云“盖子为父隐,直在其中,《论语》之顺也;略外别内,掩恶扬善,《春秋》之义也”。“史氏有事涉君亲,必言多隐讳,虽直道不足,而名教存焉”。有局限。 3、批判了盲目崇拜古代,迷信圣人的观念。刘知几“多讥往哲,喜述前非”,对古人和经典进行了批判,体现了一种不盲目崇拜古代、不迷信圣人和经典的批判精神。《疑古》篇集中批判盲目崇古,指出舜继尧、禹继舜等都不是如史书所说的那样。《惑经》篇写孔子所作《春秋》的不合事实,指出孟子、司马迁、班固推崇孔子是“虚美”。 4、对历史编纂学提出了许多重要建议。 如:删改《艺文志》,认为《汉书》以下历代正史多设“艺文志”或“经籍志”,往往“前志已录,而后志仍书,篇目如旧,频繁互出,何异以水济水,谁能饮之者乎? ”重复记载现象极为严重。因而主张“凡撰志者,宜除此篇”,如果实在不行,“必不能去,当变其体”,“所列书名,唯取当时撰者”;主张不写《天文志》,天文现象是千古不变的现象,“古之天犹今之天也,今之天即古之天也”。若写则写有变化的朝代的天文。 主张改写《五行志》,认为不该记无关人事的灾祥。增设都邑、方物、氏族三志,都邑志记有代表性的都城,方物志记边地特产,氏族志记氏家大族。为后世史家所继承。尤其郑樵,设《氏族略》、《都邑略》、《昆虫草木略》。在写作上主张不要形式上模仿古人,“貌同而心异,貌异而心同。”言语上主张用当代的语言。 5、指出了史家须具备的条件 :“史才三长”。 “史才须有三长,世无其人,故史 才少也。三长,谓才也,学也,识也。夫有学而无才,亦犹有良田百顷,黄金满籝,而使愚者营生,终不能致于货殖者矣。如有才而无学,亦犹思兼匠石,巧若公 输,而家无楩柟斧斤,终不果成其宫室者矣。犹须好是正直,善恶必书,使骄主贼臣所以知惧。此则为虎傅翼,善无可加,所向无故者矣。 ” 在《唐书》本传中

文档评论(0)

4442226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