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开场白】先听听两首儿被谱曲演唱的童诗:《羡慕》、《七月》。这是去年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改编,整场颁奖典礼的表现形式以诗歌为主体,整台颁奖典礼就是一首诗,以诗歌章节的形式结构,羡慕、憧憬、孤单、成长, 每节对应一种孩子的情绪。
《羡慕》就是我学校四年级一位小女孩写的,是参加广东省小学生诗歌节初赛的作品,后来成为了省每周“诗歌之星”。
新诗教实验的问题与策略
(讲座概要)
□叶才生
新诗教概况
新诗教实验是冯铁山教授带着我做了10年的课题,十年探索,有了自己的初步理论,教材,教师团队,一批实验学校。从草根出发,变为市级课题,教育部课题,从单纯的新诗教育,到诗意德育,到新诗教实验,整整走过了三个阶段。回想起来,2002年组建一个以新诗冠名的新诗班,以“弘扬诗韵,传承文明,热爱汉语,关注心灵”为实验宗旨,每周引新诗进课堂,让学生创作诗歌,欣赏诗歌,编辑诗歌报,是单纯的新诗教育,一两年时间了,学生在数十种刊报发表了几百首诗歌,小学升初中,语文成绩超过了重点班;2004年起,扩展为诗意德育,注重诗意文化的熏陶,注重教师言说方式的转变,强调经历生命感动后反思式表达,德育的生活化、自主化、审美化,让学生成为最好的自己;2007年起,我告别十年的小学语文,上了初中,冯铁山教授将课题转为“新诗教实验”,去年中山市中考,我班的语文成绩也是重点班中进步最大的,全校前五名我班就占了三名,是第一、二、四名。
10年的新诗教之路,单从我的语文学科的教学案例来说,进行了以下几个大胆的探索与实践:引新诗进课堂,属于课程拓展型的,诗思开发型的、诗语积淀型的、诗理升华型的、诗情熏陶型的课都进行了开发,先后出版学生的诗集4部;六年级毕业前夕,引导小学生写自传,每人不少于3000字,汇编为〈〈诗样年华〉〉;引导初中生写名人评传,初一乱读书寻找精神偶像,初二加深研读精神偶像,初三思变精神偶像,写作不少于3500字的名人评传,汇编为〈〈诗相会〉〉;学生采访长辈的成长历史、奋斗历史,写成不少于3000字的报告文学,出版了中山市第一本学生的报告文学集〈〈同享同在同成长〉〉;现在教初一,本来今天暑假闭关写课本诗,将人教版的典型课文演绎为新诗的,上个月百度一下,精神遭受严重的打击,山东的教研员王玉强的高中课本诗〈〈诗解语文〉〉已经出版,我只能求异,加大难度,让学生来写课本诗,准备用一年的时间完成。
为什么是新诗教?为什么不是儿童诗教学?或新诗教学?这个要看我们课题几个关键词的定义与阐释。当然,无论我怎么说,我不否定,诗的定义,以及其他同仁对儿童诗教学的探索,新诗教学的探索。在这个物质主义统治的年代,致力于润泽心灵,守望麦田的行走方式,都是值得褒扬的。
新诗教:即新的诗教。它以大语文观为指导,积极借鉴传统诗教的理念,
根据学校德育、语文教育教学以及教师教育、学校文化建设的时代要求及发展需要,将传统“诗教”与现代生活、现代语文融成一体,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诗意文化的熏陶下陶冶“诗情”、发展“诗思”、积淀“诗语” ……
诗意:就是诗一般的情意,是经历生命感动后反思性表达的情意。
新诗:站在语文本位上审视,即典雅的现代汉语。创意感人的广告词、耐人寻味的对白、震撼人思的歌词等,都是活化的新诗。
即指向:现代汉语的言语功能。
新诗(儿童诗)认识的误区
新诗观念的低矮化,童谣、儿歌、叔叔
他们以为儿童诗乃至儿童文学都有明显的标记,以为太阳就是叫太阳公公,月亮就是叫月亮婆婆,秋天就是叫秋天阿姨,彩虹就是彩虹姐姐,星星就是顽皮的小弟弟……故作天真,以为儿童文学就是简单几个拟人式的称谓,以为口语化的称谓就亲切了,就可以实现礼仪、礼乐、礼貌的教育意义。他们认为于张口就来念念的顺口溜,口语化的儿歌,催眠的童谣,玩玩文字游戏的打油诗,是一种消遣。是直白、粗浅的分行书写。
中国长期来强调以文立国,这已是一个公开的秘密。“有唐三百年,用文治天下”,日本人甚至给中国取过一个讥讽性的外号,就叫“文学国度”。这是林语堂在《中国人》一书中说的。中国是一个对文有特殊癖好的民族,历史上也不乏李白一封信吓退敌国、诸葛亮一封信气死了人,韩愈一篇文章吓退鳄鱼的神奇传说。可见,文在许多中国人的心目中,已经近乎是一种宗教。而文的核心,正是诗。林语堂还说说的另一句话,他说“中国诗在中国代替了宗教的任务”。
中国人生活的方式,很大程度是由诗歌来塑造和决定的。你不了解诗,你基本上也就不了解中国的文化,尤其你不了解中国人为什么这样活着。这是中西文化的区别之一。西方人从小背诵圣经,中国人从小读诗经;美国人“9·11”后,首先想到的是去教堂,向神祷告,倾诉,而中国人“5·12”后首先想到的是写诗,举行诗歌朗诵会,诗歌起到了抚慰人心、安妥灵魂的宗教性作用。再从父母给孩子取名来看:在西方,笃信基督教的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