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VIP

2019版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相关读物1孟子见梁惠王讲义新人教版选修中国文化经典研.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1 - 孟子见梁惠王 eq \a\vs4\al(1.掌握相关重点字、词、句,以及文言句式特征,自主翻译文章。,2.分析文章层次,梳理文章脉络。,3.了解孟子的义利观,培养积极健康的义利观。,) 亚圣——孟子 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父名激.母邹氏。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现有《孟子》七篇传世。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并称为“孔孟”。其学说出发点为“性善论”.提出“仁政”“王道”.主张德治。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将他抚养成人.孟母管束甚严.其中“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公元前361年.魏惠王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此后.魏又称梁.魏惠王又称梁惠王。在梁惠王中晚期.由于魏国在几次重大战役中惨遭失败.失去了昔日的强盛。梁惠王决心重整旗鼓.东山再起。于是.约在公元前321-前320年.梁惠王“卑词厚币以招贤者”.为振兴魏国聚集人才。在这种背景下.六十岁左右的孟子.率领门徒.“后车数十乘.从者数百人”(《孟子·滕文公下》)浩浩荡荡来到魏国。梁惠王见到孟子劈口就问:“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而孟子游说的目的是要推行仁政.仁政以“义”为思想基础.而梁惠王讲利.两种思想针锋相对。因此.面对梁惠王的提问.孟子当头泼了一瓢冷水:“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从《孟子》的记载看.孟子以尖锐的言辞抨击了魏国的政治.在梁惠王面前表现了独立的个性和人格。孟子对梁惠王的评论是:这是一位“糜烂其民”的“不仁者”(《孟子·尽心下》)。 《孟子》一书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再传弟子共同编写而成.记录了孟子的语言、政治观点和政治行动的儒家经典著作。其具体内容如下: (1)孟子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意思是说.人民放在第一位.国家其次.君在最后。孟子认为君主应以爱护人民为先.为政者要保障人民权利。孟子赞同若君主无道.人民有权推翻政权。至南宋的孝宗时.朱熹将《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四书”.并成为“十三经”之一.《孟子》的地位才被推到了高峰。 (2)孟子仁政学说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一方面严格区分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阶级地位.认为“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另一方面.主张统治者应该像父母一样关心人民的疾苦.人民应该像对待父母一样去亲近、服侍统治者。 (3)孟子道德伦理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孟子认为.仁、义、礼、智四者之中.仁、义最为重要。仁、义的基础是孝、悌.而孝、悌是处理父子和兄弟血缘关系的基本的道德规范。他认为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来处理各种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孟子见梁惠王》一文通过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着重阐述了孟子先“仁义”而后“利”的政治思想和策略。文中的孟子不是不讲“利”.他只是扩大了“利”的内涵.扩大了“利”的效用。他的治国之道.有着长远的打算.仁义也是“利”.道德也是“利”.这些是广义的、长远的“利”.是大利.不是狭义的金钱财富的“利”.也不只是权利的“利”。如果君主实行了这样的大利.将仁义用在治国、内政外交上.那么在互相征伐的战国时代.最后的胜利必然属于这个施行“仁义”的国家.所谓的“利”自然随之而来了。 eq \f(孟子见梁惠王,王  曰:“叟!   不远千里而来,,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 eq \f(亦 将 有 以 利吾国乎?”,将有什么方法使我的国家得利吗?”)eq \b\lc\[\rc\](\a\vs4\al\co1(\o(\s\up7(有以:有……的方法。以:连词,表),\s\do5(目的。利:使动用法,使……得利。)))) eq \f(孟子 对 曰:“王 何 必 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回答道:“大王何必谈‘利’呢?只有‘仁义’就够了。) eq \f(王 曰‘何 以 利 吾国?’大夫曰‘何 以 利 吾 家?’,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得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得利?’) eq \f(士、庶人曰‘何 以 利 吾 身?’上 下 交  征 利,,士、庶人说‘怎样使我自身得利?’上上下下互相求取利益,) eq \f(而 国 危 矣。  万  乘  之 国,弑 其 君 者,国家就危险了。在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大国,杀掉它的国君的) eq \f( 必   千  乘 之 家;千 乘   之 国,,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之家;在拥有一千辆兵车的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最爱的人是自己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