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的模糊性与英语“绿”颜色.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语言的模糊性与英语“绿”颜色   摘 要:模糊理论于1965由扎德提出,国内学者伍铁平1979年引入中国。维特根施坦提出家族类似(family resemblance)的原则来处理模糊性。语言的模糊性是以隐喻为理据。颜色词经过了“以物喻色”和“以色喻物”双向的隐喻过程。重点讨论英语绿色的隐喻意义。   关键词:语言;模糊性;隐喻;英语   中图分类号:H3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6-0188-2   一、语言的模糊性   模糊理论于1965由扎德提出,国内学者伍铁平1979年引入中国。维特根施坦提出家族类似(family resemblance)的原则来处理模糊性。一个家族的成员,有核心成员,有世隔很多代的边缘成员。家族成员的核心或中心地位与边缘地位(根据立足点或坐标不同)可以相互转化。这种由“中心”和“边缘”组成的内部结构是对于模糊语义范畴的真实反映,适合于描述语义范畴的家族相似性或模糊性[3]。国内学者伍铁平(1979(4))[1],桂永霞(2011(1)[4],2011(2) [2],2011(3))[5],吴世雄(2002(3))[3]等对语言的模糊性作过积极的推介与研究。大都以“麦堆”、“秃子”、“早中晚”等时间、“老中青”等年龄等等概念为例子来阐述。本文单究“(绿)颜色”的模糊性,阐释全球“绿色文化”的起源与盛行,具有一定的深度。   中外研究颜色的历史由来已久。在我国,从春秋时期就形成的阴阳五行(木、火、土、金、水)配五色(青、赤、黄、白、黑)的学说[6];[7],盛行整个封建时代。认为青、赤、黄、白、黑五色为正色,其他颜色为间色。《说文解字》的定义是:“绿,青黄也”[8]。可知“绿色”是青黄之间的颜色,属于间色。用模糊理论的观点来解释正色与间色,即正色为中心色,间色为边缘色。1969年,美国学者柏林(Berlin)和凯依(Key)通过对世界110中语言的比较研究,发表了《表示颜色的基本词汇》[9]一书,提出了基本色彩理论:认为尽管各语言颜色词众多纷繁、数量不一,对光谱切分的粗细和位置不同,但任何语言的基本颜色词都不出十一个词的范围,并得出了基本颜色词的标准,而且是有序的:黑、白、红、绿、黄、蓝、棕(褐)、粉、紫、橙、灰。即这11种标准颜色为中心色,其它颜色为边缘色。国内学者霍大同、桂永霞、闫亚平等对于颜色理论、颜色的隐喻即文化差异、颜色的模糊性等作过积极的研究。   本文涉及隐喻概念。隐喻,既指一般所说的引申意义或派生意义,又指语义引申机制,即产生引申意义的重要手段。隐喻就是建立在两个意义所反映的现实现象之间的某种相似的基础上的引申方式。隐喻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认知语义学研究的焦点,被认为是人类认知的一种重要方式。隐喻用一个范畴的认知来建构或解释另一个范畴[10]。   色彩语码,即颜色词。认知语言学家Langacker[11]150-154认为同时间域、空间域、情感域一样,色彩域是语言中最基本的认知域之一。色彩语码的隐喻认知有双向性。一是人类对颜色词的认知是通过对其他域的实物外表的颜色的认知而获得的,也就是用其他域的认知来建构或解释颜色,颜色词具有其他域的实物的某些性状,这是“以物喻色”的隐喻过程。另一方面是,用色彩的基本范畴来建构和解释其他认知域的范畴,这是“以色喻物”的过程。以相似性为基础的双向隐喻过程,导致颜色词具有宽泛的、甚至包含对立统一的模糊性。   二、绿色——以物喻色   颜色(color)是指由不同波长的光反射而产生的物体上一种可见的性质马铁立,是一种视觉效应。自然界光的颜色是一个连续统[14],其色差是无限性的、渐进性变化的,不能明显切分的。人类的语言将颜色切成黑、白、红、绿、黄、蓝、棕(褐)、粉、紫、橙、灰等片段。这种切分是模糊的。绿色(green)就是在可见光区中,波长为500-560纳米区间电磁辐射的颜色[12]。绿色区间内也有色差,这种色差也呈无限性的、渐进性变化的,或模糊性。   《现代汉语词典》对“绿”的定义是:草和树叶茂盛时的颜色[13]。也就是人类用对自然域草和树的认知来建构或解释绿色。英语的green(绿)同grass(草)同源,德语的grun(绿)与Grass(草)同源,它们的原始日耳曼语的词根是gro(生长)[12]。这样来看,green和grun表示生长着的草和颜色,并具有生长着的草和树的某些性状即成长、活力等。这就是“以物喻色”隐喻过程。   在英语中绿色也有浅、深、纯、混的区别。浅绿色或淡绿色可以用light和-ish作前缀和后缀构词,如light-green,greenish,深绿色可以用deep和dark作前缀构词如deep-green,dark-green。virid-green,指嫩绿、鲜绿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