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论新中国现实主义风格电影发展浪潮
新中国电影历时六十年,大致可以划分为前三十年和后三十年,前三十年电影主要是十七年时期,塑造革命英雄形象,完成意识形态宣传。后三十年中国电影迎来了文化电影大发展,呈现主流电影、商业电影、艺术电影三足鼎立的局面。电影风格经过六十年的演变,形成了成熟的审美风格和艺术语言。
电影风格是组织电影技巧的形式系统,通常是单个电影制作者或制作群体对技巧的特殊使用。①电影风格可以分为个人风和群体风格。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电影基本上是群体风格,鲜有个人风格。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电影迎来了张扬个性的时代,第五代导演和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鲜明的个人风格。建国来电影群体风格主要有雄浑阔达史诗风格、直面写实现实风格、凄切哀怨民族风格、诗意唯美抒情风格。其中现实主义风格(直面写实现实风格)电影源远流长,从第一代导演郑正秋的《孤儿救祖记》发轫,承接中国文学、戏剧的现实主义传统,经第二代导演的现实主义创作高峰,收获《马路天使》(1937年,袁牧之导演)②、《十字街头》(1937年,沈西苓导演)、《一江春水向东流》(1947年,蔡楚生、郑君里导演)、《万家灯火》(1948年,沈浮导演)、《春蚕》(1933年,程步高导演)、《乌鸦和麻雀》(1949年,郑君里导演)等佳作。建国后革命现实主义风格作品创作在政治风潮中达到高峰,往往在革命颂歌中完成对现实的关注和艺术书写。新时期迎来了平民现实主义创作的新高潮,电影创作直面现实,学习意大利新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真实地记录了“文革”政治风潮后的新时期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第五代导演中前五代的魔幻现实主义作品风起云涌,构造了众多荒原意象,雄奇诡秘的东方影像震撼西方观众,收获众多西方国际电影节奖项,产生国际影响。后五代的城市现实主义反映了中国骚动与喧哗的城市现实境况。第六代导演的作品具有鲜明的冷峻现实主义风格,关注社会边缘的小人物,描绘的是边缘人物的细琐生活,表现了中国的边缘地域人群的生存状态。在电影艺术方面做到了与国际新潮电影艺术的同步。二十一世纪中国电影在大众文化兴盛的时代社会呈现不同于以往的风貌,大众现实主义电影方兴未艾,良好的票房记录、艺术水准和文化品味并行不悖,社会大转型后的政治、经济、文化、精神等状况都得到了充分表现。
一、革命现实主义
在建国后的十七年时期,革命现实主义电影占据主流并在“文革”期间达到顶峰。电影创作聚焦于解放军英雄战士,镜头的下视使得平民百姓的生活也得到了表现,现实主义风格电影得到了另一种方式的表达,而是在政治意识主导下,契合当时的政治宣传需要,反映了时代大变迁中的平民生存境况变迁,政治需要跟人民获得翻身解放真实的心声激情得到完美结合,在昂扬奋发的时代表现了时代强声,拍摄了一大批政治伦理和艺术造诣高水平作品,主要有《我这一辈子》(1950年,石挥导演)、《白毛女》(1950年,王滨、水华导演)、《农奴》(1963年,李俊导演)、《枯木逢春》(1961年,郑君里导演)、《舞台姐妹》(1965年,谢晋导演)等。在宏大话语轰鸣的缝隙里表达对普通人生存状态的关切,在漫长的新旧社会变更中再现民众苦难生活,并表达对新生活的向往和对新社会的歌颂,在改天换地的红色浪潮中“忆苦思甜”,为特殊历史时期的底层社会民众铭刻时代记忆。这一方面符合政治需要,另一方面使得作品具有鲜明直面写实的现实主义风格。
《我这一辈子》用一个人的悲剧命运展现了时代的沧桑变化,在大历史的风浪中个人力量渺小,在旧社会中只能处于社会底层被蹂躏,“申先生”人物的添加和儿子从军情节的设计,增加了电影的反思力度,新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愿景成为电影的潜台词,老一代平民的困难生活将会在革命力量的推动下迎来新的转机。《白毛女》改编自具有卓越影响的歌剧《白毛女》,是一部革命现实主义的电影佳作,整个作品深刻、直接地书写了极端不合理社会中地主对佃农的欺压与侮辱,细致描写了农村贫农的苦难,对贫民命运的关怀和对女性命运在历史转折处重获新生的书写让本片具有革命意义,同时也具有深厚的人文内涵。《农奴》中的主角强巴同样具有与《白毛女》类似的“症候”,在农奴主的压榨之下长时间沉默,后在解放军的拯救之下命运发生转折回复功能和获得新生。整个影片摄影具有强烈的风格化写作特征,身体线条勾勒粗犷有力,高原强光照射下皮肤发亮,使得电影画面具有一种雕塑感,大部分演员选用藏族演员,具有强烈的真实感,作品在政治救赎和农奴生活真实再现之间找到了精妙的平衡,是一部具有鲜明现实主义风格特征的作品。
二、平民现实主义
1980年代的艺术电影前期主要是第四代导演的作品,后期主要是第五代导演的作品。新时期第四代导演的直面写实现实主义创作收获颇丰,当时国门始开,面对西方发达的电影艺术,第四代导演积极向新现实主义电影学习,取得了丰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