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音节化与汉语的近代演进胡以鲁汉语后天发展论的启示.pdf

双音节化与汉语的近代演进胡以鲁汉语后天发展论的启示.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或問 WAKUMON 139 No.24, (2013)pp. 139-154 双音节化与汉语的近代演进:胡以鲁 “汉语后天发展论”的启示 沈 国威 一、小引 现代汉语是从近代汉语发展而来的,现代汉语在 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以后的完成过程中, 其最大的变化莫过于语词的双音节化。双音节化为汉语带来了以下根本性的变化: 1. 体词谓词得以实现词性转换; 2. 双音节形式动词 “进行、给予、受到、开始、结束、引起、存在…”,介词 “关于、 对于…”的频繁使用改变了汉语传统的句子结构,促进了定语修饰部的复杂化; 3. 言文一致得以实现; 双音节化不仅限于词汇的层面,作为横跨语法、文体的现象,是赋予汉语近代特征最大的变 化。双音节化早在汉代已经初现端倪,晋唐的佛经翻译大大地促进了双音节词的形成。进入 19 世 纪以后,西方传教士主导的宗教的,或者世俗的书籍翻译以及汉外辞典的编纂,催生了大量的双 音节词。特别是进入 20 世纪以后,双音节词数量剧增,奠定了现代汉语词汇体系的基础。前辈学 者如王力、吕叔湘等最早对双音节化现象给予关注,讨论其发生的机制和诱因。近年,以董秀芳 的《词汇化:汉语双音词的衍生和发展》(商务印书馆初版 2002,修订本 2011)等为代表,双音 节化现象成为学界研究的热点,研究成果大量涌现。双音节化的发生有汉语 “进化”趋势的内部 原因,也有与其他语言接触所受到的影响的外部原因。以往的研究多着眼于内部原因,即认为双 音节化主要是汉语 自汉代以来历时变化的结果,而对于外部原因,尤其是来自日语的影响,没有 给予应有的关注。研究者们对 19 世纪以前的双音节词,多从词源个案的角度进行考察,也有一些 着眼于词组向复合词发展的构词分析。但纵观汉语的研究,19 世纪及 20 世纪初叶这一时间段的词 汇研究难免有缺位之感。董秀芳在其著作中表示要用共时和历时相结合的方法,将双音节化现象 作为一个连续的过程加以考察。但从书后的语词索引即可发现,19 世纪以及其后的词汇现象并没 有成为她主要的讨论对象,近代词汇和现代词汇两种研究还处于某种断裂状态。 而另一方面,关于近代中日词汇交流的研究,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果,但其出发点是近 代西方新概念的引入,以及由此造成的汉语日语间的语词借贷。在这种主导思想下,研究者对 日 语译词新词的借用是如何填补了短时期内汉语词汇系统出现的空白表现了强烈的兴趣,而对于日 语给予汉语词汇体系以及造词法上的影响似关心不够。 140 或問 第24 号 (2013) 近代词汇如何演进为现代词汇?19 世纪以来的中外语言深度接触在这一演进过程中扮演了何 种角色?讨论双音节化现象时,这是一个我们绕不过去的问题。笔者曾在 “汉语向近代国语的演 进:欧化语法及日语的影响”的视角下,为探索 日语词汇给予汉语词汇的影响,对《现代汉语常 1 用词汇表(草案)》所收录的 56006 条词进行了调查 。调查确认了 16292 条双音节以上的中日同 形词(根据《广辞苑》第 5 版),其中基本词汇为 5000~6000 条。经过对这部分词的进一步调查, 笔者发现,中日同形词大致可以分为两类,(1) “哲学、义务”等日本译词, “革命、经济”等 日本新义词。这一类词规模在数百条,多为名词性术语; (2) “学校、方案、改善、薄弱”等汉 语传统词,分布在所有词类中,规模在数千条。这两类

文档评论(0)

136****3783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