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瑶族向越南迁徙的最早批次
【摘要】瑶族何时开始迁入越南,史无明载,学术争讼久悬未结。本文通过对《周玄柜信歌》的破读,并与历史文献相互佐证,得出结论:明朝建文四年(1402年),广西泗城府(今广西凌云县)周玄柜与60户瑶族迁入越南宣光省锡影地区居住,是瑶族向越南迁徒的最早且规模较大的批次。
【关键词】明朝;安南;瑶族;迁徙
【中图分类号】C9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54X(2013)01-0095-008
瑶族是一个国际性的民族,迁徙游耕是瑶族文化特点之一。现今越南瑶族有48万人,分布地域较广,主要分布在沿越中、越老边界一直延伸到北部沿海的一些省份。越南瑶族是明代以来从中国两广和贵州、云南迁入,大多数是从陆地边境迁入,少数是乘船过海进入越南的。瑶族迁徙有这样的习惯,先头搬迁到某地的人,在新居之地感到环境适合生存发展,便写信托人带回给原居住地的亲友,内容主要是诉说迁徙过程中的路线、见闻和经历,告诉亲人自己的迁徙去向及生活情况,让他们按信中的路线搬迁来相聚共居,因这种书信多用七言民歌体来书写,故称“信歌”。
“信歌”是瑶族(主要是山子瑶)独特的文化现象,是封建时代瑶族迁徙游耕、交通信息不便的文化反映。山子瑶是瑶族的一个支系,主要生活在中国的云南、广西及越南、老挝等国。现今中国境内的山子瑶约20万人。有人称之为“过山瑶”,也有称为“蓝靛瑶”。他们自称为“金门”、“山子”。
“信歌”是瑶族珍贵的民族文献,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展瑶族社会历史调查时,瑶族“信歌”就列为收集的内容。延至20世纪80年代,经多位学者深入桂滇瑶寨收集,共收集到信歌40首,收入《广西瑶族社会历史调查》第七册,1986年由广西民族出版社出版,《周玄柜信歌》便是其中之一。此信歌是瑶族学者盘善荣、邓文通、邓朝东等三人于1982年11月11日在广西凌云县逻楼公社新烂村收得。全文700句,每句七言,共4900字。如此巨作,在中国古诗史上也是无与伦比的“宏章巨词”。
然而,此诗文字虽很长,但写作水平并不高,不押韵,没有多少诗味,而且错别字甚多,言辞隐晦,有不少地方还是用汉语记瑶音,难以解读。就整篇而言,尽管记叙内容丰富,但是语言贫乏,结构松散,废话连篇,东拉西扯,不得要领。如关于此次迁移的路途、时间、地点,以及收信人是谁,写此信的目的等问题,作者概无明言,给读者留下很大的疑团,影响了人们对此信价值的认定。因此,长期以来,人们对它的史料价值和意义,不甚了解。
一、《周玄柜信歌》内容年代之考证
周玄柜在其“信歌”中并没有写明此信写作的具体年代,只提到庚辰、辛巳、壬午、癸未、甲申、乙酉、丙戌、丁亥、己丑、甲午、丙中等十几个天干地支的纪年。然而,“六十甲子轮流转”,没有确定的年代,这些纪年无法帮助我们“对号入座”,无法为我们找到历史的正确年代,这是人们对《周玄柜信歌》价值失察的主要原因。那么,如何破译这个历史谜团呢?
首先,找准重要历史事件作为突破点。人们对历史知识的认知,往往是从时间、地点、人物着手,进而讨论事件的过程、结果及其意义。时间、地点与人物成为人们认识历史的三要素。这三者又是互相联系、互相影响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他们可以互相推导。此信没有年代,我们可以从人物和历史事件人手,再结合《中国历史年代表》,对照明朝的天干地支的纪年,就可以准确推导此信的内容及其写作的大概时间。
其次,要找到《周玄柜信歌》内容的年代,首先必须对明朝与安南关系史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历史上,中国与越南一向有着密切的联系。越南古称安南,也称交州、交趾,自汉唐以来一直是中国的属地。五代后晋时,交趾唐林州人吴权自立为王,这是安南独立的滥觞。元末战乱时,安南趁机从中国版图脱离。洪武年间,安南成为明朝的属国,处于半独立状态。明朝永乐年间,安南陈氏政权发生陈氏与胡氏的内讧,胡一元、胡汉苍篡位。明廷支持陈天平,攻打胡氏父子,引发了明朝与安南之间绵延长达30年的战争。
永乐四年(1406年)1月,明朝派张辅首次出征安南,明军出师仅一年,就大获全胜,消灭了胡氏政权。6月1日,明成祖诏告天下,改安南为交趾布政使司,设置17府,分设官吏,正式把安南变成了明朝的一个行政区。张辅班师回京。明军走后仅两个月,即八月,安南就反叛,简定帝拥立所谓陈氏后人陈季扩为“大越皇帝”,改元“重光”。永乐七年(1409年)2月,明廷再度启用张辅督师,领兵20万,协同沐晟第二次出征安南。陈季扩臣服求封,明成祖授陈季扩为交趾布政使。陈季扩的本意是求封为安南国王而不是布政使,因此这个封赏不能令他满意,遂继续兴兵作乱。公元1411年,明成祖命张辅第三次征安南,活捉陈季扩,全部平定安南。1416年,明成祖迁都北京,明朝的经营重点逐渐北移,交趾成为一个沉重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