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心理卫生讲解;内容要求;第一节
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概述;一、心理卫生的概念;二、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目标;三、儿童少年心理卫生服务内容;四、儿童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准”;是相对的心理健康标准;
对儿童青少年而言,健康心理是整个心理活动和心理特征的相对稳定、相对协调和充分发展,并与客观环境保持统一和适应。;学业相关问题
情绪问题
品行问题
顽固性不良习惯
青春期问题;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是指发生在儿童时期的行为偏异。
狭义上等同于行为问题,
广义上则泛指所有的心理社会问题,即那些在严重程度、持续时间上都超过相应年龄允许范围的异常行为。 ;判定儿童心理卫生问题时,应遵循两个原则:
不同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表现,对不同年龄段儿童具有不同的教育要求
不能把儿童发展过程中出现的暂时行为表现都视为心理行为问题。只有那些具有特殊性、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行为,才可视为行为问题。;六、影响因素;这四种反应分别代表了Diana Baumrind(1971)所定义的并经Eleanor Maccoby及其同事修正的主要教养风格中的一种。
专制型父母(authoritarian parents):父母倾向于控制、惩罚、严格与冷漠,他们的话语就是法律。他们崇尚严格的、无条件服从、并不能容忍孩子表达不同的意见。
放任型父母(permissive parents):提供不严格且不一致反馈的父母,他们几乎很少对孩子提出要求,并且不认为自己对孩子的行为结果负有很大的责任。他们很少限制孩子的行为。
权威型父母(authoritative parents):父母是坚定的、制定清晰一致的规则限制。尽管他们倾向于相对严格,像专制型父母一样,当时他们深爱着孩子并给予情感支持。他们尝试与孩子讲道理,解释他们为什么应该按照特定的方式行事,并且与孩子交流他们所施加的惩罚的道理。权威型父母鼓励他们的孩子独立自主。
忽视型父母(uninvolved parents)实质上表现出对自己的孩子没有兴趣,伴有漠不关心、拒绝等行为。他们在感情上疏离儿童,视自己的角色仅仅是喂养、穿衣以及为孩子提供庇护的场所。在最为极端的形势下,忽视型父母常常造成忽视(neglect)——儿童虐待的一种形式。;第二节 学龄期心理卫生问题 ;学龄期心理卫生问题 ;典型特征是一门或多门功课成绩低下,阅读困难,计算困难,拼写障碍,手眼协调和动作协调困难,多动,注意力集中困难,自我意识不良,继发性情绪问题等,亦可伴有品行问题。
防治重点是早期预防和干预,多采用教育治疗和心理辅导方法。;二、品行问题
指以经常性说谎、偷窃、攻击行为、逃学等为特征的行为问题。
其特点是,症状具有反复持续出现的倾向,这类儿童具有学校生活适应困难状态,严重时可发展为品行障碍(conduct disorder)。 ;品行问题和对抗性攻击行为发生率为4%~14%,性别比为4~2:1,男孩显著高于女孩。
儿童品行不良除与其自身的心理品质问题有关外,教育不当和家庭、社会环境不良是重要原因。其中父母责任角色不当、溺爱、家庭不睦、父母分居或离异、无视孩子教育等是较直接的影响因素。 ;;攻击行为随年龄增长出现普遍下降的趋势。儿童的人格和社会性发展对攻击行为的减少有所贡献
父母的榜样作用和教育方式在减少和预防儿童品行问题上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家长和老师不应鄙视或放任不管有问题的儿童,家庭和学校应密切联系与配合,采取积极可行的教育措施,尽早引导他们改掉不良品行。 ;三、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往往是学龄期儿童行为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
童年期产生情绪问题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较突出的有学校学习压力过大、生活太紧张、父母期望过高、师生和同学关系紧张、个性中的消极特征较多等。 ;1.焦虑 (anxiety):
是由于担心不能达到目标或不能克服障碍的威胁,使自尊心与自信心受挫,增加失败感和内疚感,从而形成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的情绪状态。 ;过度焦虑的儿童往往敏感、多虑、缺乏自信、害怕失败,他们平时比较温顺老实,守纪律和自我控制,学习认真,但总担心学习不好,自我意识不良。严重时还会出现睡眠不佳、夜惊、食欲不振、心跳出汗、尿频、便秘等症状。;患病率为2%~9%,多见于低年级儿童,女孩略高于男孩。
须注意改善儿童所处的环境和教育方式,改变对儿童的不合理要求,消除引发儿童焦虑的刺激因素,必要时进行心理咨询与辅导。;2.强迫行为 obsessive compulsive behavior
特点是重复出现缺乏现实意义的、不合理的观念、意向或行为,常导致焦虑、自责和忧郁。
表现为强迫思维、强迫疑虑、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计数、强迫洗涤、强迫性仪式动作等。
实质性的强迫症在童年期不多见,多属于一过性行为表现,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消失。 ;强迫行为严重时需要心理咨询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