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讲 古代经济与法律.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夏代的法律 《尚书·甘誓》载:“用命赏于祖,弗用命戮于社,予则孥戮汝。” 《世本》载“夏作赎刑”。这是后来“刑不上大夫”的张本。 夏代的监狱名曰“夏台”,亦称“钧台”,《淮南子·汜論訓》载:“桀囚於焦門而不能自非其所行,而悔不殺湯於夏臺。” (二)商代的法律 《左传·昭公六年》载:“商有亂政,而作湯刑。”今本《竹书纪年》云:“祖甲二十四年,重作《汤刑》。” 从文献材料来看,商代刑法有孥、戮、殛、胥、靡、炮烙、醢脯、剖心等。醢九侯,脯鄂侯,剖比干观其心,有炮烙之法。 (二)商代的法律 商代的监狱名曰“羑里”或圜土。 (二)商代的法律 《墨子·尚賢下》载:“昔者傅説居北海之洲,圜土之上,衣褐帯索庸,築于傅巖之城。” (二)商代的法律 考古工作者在殷墟遗址曾经发现土牢。 国王就是最高法官,下设正、史、士和蒙士等审判官。 (三)西周的法律 《左传·昭公六年》载:“周有亂政,而作九刑。”刑书九篇;墨、劓、剕、宫、大辟、流、赎(100、200、500、600、1000锾)、鞭、扑。又称 《吕刑》,周穆王时任用吕侯制定的。 周王所颁布的誓、诰、命也是重要的法律形式。如《尚书·酒诰》。 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 (四)春秋时期的法律 前536年,郑国子产铸刑书。把法律条文铸在鼎上予以公布。 (四)春秋时期的法律 前513年,晋国“铸刑鼎,著范宣子所为《刑书》焉”(《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其它诸侯国纷纷仿效。法律走向公开化、法典化和规范化,打破了奴隶主刑不可知、威不可测的专横统治。 (四)战国时期的法律 魏国李悝著《法经》六篇:盗、囚、捕、杂、具。以刑为主,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体系的法典,对后世立法模式有深远的影响。商鞅变法的《六律》就是仿照《法经》的内容提要体裁制定的。 战国时肉刑很普遍,仅死刑就有镬烹、杀戮、车裂、暴尸、腰斩、枭首、绞斩、碎尸、夷族等。 (四)战国时期的法律 (五)法家的出现 在奴隶社会中,“礼”是奴隶主贵族统治的政治体系和道德规范。春秋以来,周礼逐步失去了原有的威力, 旧有的典章制度随之衰落。为适应封建土地关系发展的需要,奴隶主贵族中出现了一批改革家,如齐国的管仲、晋国的郭偃、郑国的子产等人。 他们颁布法令与刑书,改革田赋制度,促进封建化过程,成为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思想先驱。管仲和子产既强调法制, 又重视道德教化。 战国初期,讲学于稷下学宫的齐国法家,继承发展了管仲的思想,汲取了黄老之学,主张法礼并重,先德后刑,因道生法,形成了一套较为温和的法治理论。《管子》中的法家著作和帛书《经法》、《十六经》、《称》、《道原》等是他们的代表作。 而秦晋两国的法家则主张严刑峻罚,反对礼义说教,专重于法、术、势,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力并天下。 秦晋法家的创始人之一李悝,任魏文侯相,提倡“尽地力之教”,主张大力发展农业生产,调整租谷,创“平籴”法,兼顾农人与市民的利益。他还收集当时诸国刑律,编成《法经》6篇;《盗法》、《贼法》、《囚法》、《捕法》、《杂法》、《具法》。《法经》为中国古代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法典。 与李悝同时期的吴起先在魏国进行兵制改革,后又在楚国进行政治改革,“明法审会,损不急之官”,“使封君之子孙三世而收爵禄”,打破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强迫旧贵族徙边垦荒,奖励“战斗之士”。 后来,商鞅在秦实行两次变法,主要内容是:开阡陌封疆,废除井田制度;承认土地私有,奖励农战,凡勤于耕织而多缴粟帛者可改变原来身份;有军功者可授以爵位;实行郡县制;主张用严刑重罚以杜绝犯罪  商鞅重“法”,韩国申不害则重“术”。“术者,因任而授官,循名而责实,操杀生之柄,课群臣之能者也,此人主之所执也”(《韩非子·定法》)。为了防备大臣操纵权力、玩弄法柄,申不害建议最高统治者必须用术,君主应以“独视”、“独听”、“独断”的手段来实行统治。他认为,“独视者谓明,独听者谓。能独断者,故可以为天下主”,君主“方寸之机正而天下治,故一言正而天下定,一言倚而天下靡”。君主个人的言论和主张可以决定国家的兴亡,表明了专制独裁主义的思想。 赵国慎到是法家中强调 “势” 治的一派,主张君主可以“握法处势”,“无为而治天下”。他从“弃知去己”的观点出发,提出“大君任法而弗躬,则事断于法矣”。他以法为最高准则,提倡“官不私亲,法不遗爱,上下无事,唯法所在”(《君臣》),强调“法”必须和“势”相结合,把君主的权势看作行法的力量,所谓“贤智未足以服众,而势位足以缶贤者”,但他又认为国家的存亡并非全由君主一人的力量所决定。“亡国之君非一人之罪也,治国之君非一人之力也”。他承认“法”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提出“守法而不变则衰”。 韩非集秦晋法家思想之大成,将“法”、“术”、“势”三者糅合为一,又吸收道家思想,将法治理论系统化。他主张加强君主集权,剪除私门势力,“以法为教”,厉行赏罚

文档评论(0)

xingyuxiaxia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