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新初三
第1讲 图片归纳题的解题技巧 / 01
第2讲 表格归纳题的解题技巧 / 02
第3讲 凸透镜成像专题 / 30
第4讲 压强分析类选择专题 / 36
第5讲 电路图和实物图的转 / 48
第6讲 动态电路专题 / 55
第7讲 故障判断专题 / 65
第8讲 伏安法测电阻专题 / 72
第9讲 电学压轴专题 / 84
第10讲 偏题怪题新题大本营 / 94
参考答案与评分标准 / 109
PAGE 40
新初三物理突击十大考点
PAGE 13
第1讲 图片归纳题的解题技巧
第一讲 图片归纳题的解题技巧
【考纲考点】
力 学
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和压力大小的关………………………………………崇明区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和大小特点”………………………………………………黄浦区
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普陀区
研究斜面的使用特点………………………………………………………………………奉贤区
研究力的作用效果………………………………………………………………嘉定(宝山)区
研究同一直线上方向相同的两个力的共同作用效果……………………………………松江区
探究二力平衡条件…………………………………………………………………………金山区
研究定滑轮的使用特点……………………………………………………………………卢湾区
研究可绕支点转动的硬棒在水平位置平衡时,动力的大小与方向之间的关系……浦东新区
研究运动物体受到的阻力对物体运动状态改变的影响…………………………………青浦区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徐汇区
光 学
1. 研究平面镜所成像大小的特点……………………………………………………………虹口区
2. 探究物距大于1倍焦距时凸透镜的成像规律……………………………………………闵行区
电 学
1. 探究“水果电池电压与电极的关系”……………………………………………………静安区
热 学
1. 探究物体吸收的热量与哪些因素有关……………………………………………………杨浦区
磁 学
1. 探究电流磁场的强弱与通过的电流、螺线管的匝数的关系……………………………长宁区
声 学
1. 研究吸管中空气的发声原理………………………………………………………………闸北区
【考点精练一:力学】
【考点1:研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
【典型例题】(普陀区)某小组同学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特点”的实验中,先取了一空塑料瓶分别在瓶底、瓶侧壁的不同高度处扎有三个小孔,把它放在水槽中如图7(a)所示,然后又设法在塑料瓶内装有浓盐水(ρ盐水ρ水),再度把它放在水槽中,如图7(b)所示。请仔细观察经各小孔射出的液体的路径,然后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由图7(a)可知: (21) ;
(2)由图7(b)可知: (22) 。
【考查内容】液体内部压强的特点
【难度等级】基础
【强化训练】(黄浦区)小明用相同的空饮料瓶、水、盛水容器探究“液体内部压强的方向和大小特点”。他在饮料瓶的不同位置上扎了些小孔,其中小孔a与c的深度相同,b与d的深度相同,a与e与f的深度不同,如图6所示。仔细观察小明的实验操作及现象,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1)分析比较图6中,水从小孔a与c或b与d流出的方向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1) 。
(2)分析比较图6中,水从小孔a和e和f流出的远近情况,可得出的初步结论是:
(22) 。
【考点2:力的作用效果】
【典型例题】(嘉定/宝山区)某同学在“研究力的作用效果”等相关内容时,将三根外形完全相同、但材质不同的弹簧挂在天花板上,用三只相同的钩码分别挂在这三根弹簧的下端,且处于静止状态,观察到的现象如图7所示。请仔细观察图中的弹簧的受力情况和对应的长度变化情况,归纳得出初步结论。
图7
图7
ΔL1
ΔL2
ΔL3
(a)
(c)
(b)
(d)
① 观察比较图7中[(a)与(b)]或[(a)与(c)]或[(a)与(d)]可得初步结论: 。
② 观察比较图7中(b)和(c)和(d)可得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