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
高冬梅
内容提要 救灾工作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社会发展的“稳定
器”和“减震器”。抗战时期 ,面对大灾巨 ,根据地政府首先把救灾工作当作
施政的重要内容 ,加强救灾制度建设 。同时充分调动政府 、社会 、个人诸方面
的力量 ,一方面采取消极救济手段以解灾民燃眉之争 ;另一方面采取积极救
灾措施以提高防灾抗灾能力 。卓有成效的救济工作不仅在当时发挥了巨大
的经济 、政治作用 ,而且为建国后救灾体制的建构和社会救济事业的开展也
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
关键词 抗 日根据地 救灾工作 社会功能
救灾工作是国家和社会为了减轻灾后损失和制止灾荒发生 、
蔓延而进行的一切活动 。它是赈抚灾难 、治国安民的重要措施 ,也
是社会保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
抗战时期 ,频繁的自然灾害和严酷的战争环境使救灾工作一
度成为关乎根据地生死存亡的重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领导根据地
军民 ,一方面动员全社会力量 ,发扬革命人道主义精神 ,互助互济 ;
一方面组织广大群众 ,艰苦奋斗 ,生产 自救 ,使救灾事业取得巨大
成就 。本文旨在考察与分析根据地救灾工作的基本情形 , 阐明其
政治 、经济作用 。不妥之处 ,敬请专家 、读者指正 。
·182 ·
抗 日根据地救灾工作述论
一
抗战时期 , 由于根据地所据有的广大农村和一小部分城镇 ,就
自然地理而言 ,一般地处穷乡僻壤 ,多山岳 ,少平原 ,交通不便 ,气
候多变 ;境内河道年久失修 ,崩堤决水不断出现 ;致使根据地 自然
灾害的发生十分频繁 。1937 年到 1945 年 ,在根据地范围内,水 、
旱 、蝗 、雹等灾害几乎年年都有 。其中 ,最为严重的是 1939 年冀鲁
豫晋 4 省发生的百年未遇的大洪水 。当时 ,晋察冀边区浊流肆虐 ,
尽成泽国。残无人道的日寇又趁机决堤 120 处 ,致使边区 17 万顷
农田被毁 ,损失粮食不下 60 万石 ,波及村庄近万个 ,仅冀西就坍塌
①
房屋 6 万间 ,灾民达 300 万 。 1942 年至 1943 年 , 中原地区又发
生百年未见的奇旱 ,重灾的晋冀鲁豫和晋察冀边区的冀西 、冀中地
区 , 由春至秋 ,赤日炎炎 , 田地坼裂 ,苗枯禾干 。1942 年平均收成
仅及常年的二 、三成 。单晋冀鲁豫边区的冀鲁豫区就有重灾村
②
1050 个 ,轻灾村 580 个 ; 大行区需救济的灾民也达 33 . 6 万余
③
人 。 1943 年灾情荒情更加严重 ,旱荒继续蔓延 ,夏秋还发生了特
大蝗灾 、水灾 。其中豫西 、豫北蝗群遮 日,遍野枯枝 ;冀南从 1942
年春到 1943 年 8 月 ,从未落过一滴雨 ,884 万亩 良田成了废地一
片 ,8 月后却又阴雨连绵 ,洪涝成灾 ,整个冀南汪洋一片 ,326 万亩
④
土地悉数被淹 。 仅左权 、偏城 、涉县 、黎城 、潞城 、平顺等县 ,灾民
① 《晋察冀边区财政经济史资料选编》,农业编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84 年版 ,第 736
页 。
② ( ) ( )
《晋冀鲁豫抗 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 一 ,档案出版社 1985 年版 ,第
649 页 。
③ ( ) ( )
《晋冀鲁豫抗 日根据地财经史料选编》河南部分 二 ,第 136 页 。
④ 《冀南军民怎样战胜灾荒》, 《解放 日报》1944 年 11 月 24 日。
·1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