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东北马铃薯种源基地原种繁殖场2007年度-中国农.docVIP

川东北马铃薯种源基地原种繁殖场2007年度-中国农.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2 马铃薯种源基地建设 原种繁殖场项目2007年度工作总结 今年,根据公司2007年度原种繁殖场建设项目规划及实施要求,目前,田间生产、室外测产和收挖已经结束,现将实施情况及结果总结于后。 一、实施情况 (一)项目地址及面积 选择在空山乡中坝村五社大堂里实施,平均海拔1180米,地势平坦、土地集中成块,示范试验面积11.63亩。 (二)项目实施内容 整个原种场分为四个试验区:A区:一级原原种引种试验及繁育区;B 区:规格化种薯生产试验区;C 区:实生籽种薯试验示范区;D区:脱毒马铃薯品比试验及扩繁区。 (三)项目设施设备 在原种繁殖场周围建设了木竹栅栏,今年加固维修了50米,在场内建设了300㎡的钢架隔虫网室和380㎡的木竹铁丝隔虫网室,新建了“通江县脱毒马铃薯原种繁育圃”标志牌。 (四)项目实验材料 A区:8个原原种95斤。22-2 36斤,太白91-1 4斤,川芋5号3斤,台湾红皮5斤,克新14号19斤,克新15号3斤,米拉8斤,80-2 17斤。 B区:本地大面积种植的2个品种。175 180斤,山西红180斤。 C区:B16 30斤,B18 35斤,B20 55斤。 D区:6个一级脱毒原种773斤。米拉68斤,高原七号240斤,巴蜀10号95斤,大西洋38斤,川芋5号68斤,台湾红皮264斤。 其余为保护行,种植本地175种子1500斤 (五)示范试验情况 1、田间设计: A区:三次重复,24个小区, 每小区(4×2.4米)9.6平方米,行距60㎝,株距20㎝,每小区80窝,四周设保护行,其余种子用作保护行及扩繁种植。全部安排在钢架隔虫网室内。余下的种子22-2安排在木竹铁丝网室内,其它进行示范种植。 B区:根据密度设计方案,对小区面积进行了调整,每个密度种植10行,每行长5米,株行距分别为25㎝×66㎝,21㎝×53㎝,18㎝×46㎝,16㎝×42㎝,小区面积分别为33㎡、26.5㎡、23㎡、21㎡。 C区:分三次重复,9个小区,每小区(9×3.33米)30㎡,株行距为20㎝×60㎝米,四周设保护行。 D区:分三次重复,18个小区,每小区(12×3.6米)43.2平方米.株行距25㎝×60㎝,重复间设走道,区间未设走道,余下的种子作四周设保护行和示范种植。其编号为:A米拉,B高原七号,C川芋5号,D台湾红皮,E巴蜀10号,F大西洋。 2、技术配套措施 A、播种时间:3月26日开始播种,3月31 B、播种模式:全田采用净作,实行浅沟高厢种植。与当地种植习惯一样。 C、种植程序:土地翻耕-消毒-整平-定厢-开沟-播种-施农家肥-施复混肥-施KCI-盖种-化学除草。 D、土壤消毒:亩用敌克松300克 E、施肥水平:整个试验施肥水平一致,亩用农家肥2250公斤,25%的自贡复混肥45公斤,KCI 10公斤。 F、除草:播后三天内亩用禾耐斯40克兑水60斤进行土壤喷雾封密,以抑制杂草,在出苗初期(4月28日-5月2日)采用人工垒厢除草。 G、病害防治:在晚疫病发病初期(6月15日)亩用代森锌100克兑水60斤进行了叶面喷雾。 H、适时抢晴收获,从8月1日开始收获,由于草害严重,亩用100克一把火兑水60斤进行灭草,截至8月15日,收获全面结束。 3、影响试验因素: A、播种过晚,高原七号在贮藏期间,萌芽早,养份消耗大,致使田间出苗率相当低,不具可比性; B、贮藏空间小,通风条件差,冬春季又不曾翻种,有烧种(农民叫烧厢)现象, 年后发芽快,幼芽长,养份消耗大,导致整个田间出苗率低,尤其是高原七号,田间出苗率不到10%。 C、出苗期严重干旱,播后持续1个月的干旱,对田间出苗有一定影响。 D、苗期雨水过多,导致病害发生蔓延快,死苗早,由于6.16-6.20和7.2-7.8,两次连续降雨,又正值开花和膨大时期,不仅严重引响产量,还促使田间烂薯率加重。 E、对克新14和克新15未作芽前处理,在田间出苗晚(在7月上旬才陆续出苗),死苗早(7月25日),导致后期无产量。无法参与试验比较。 二、项目实验结果 (一)产量 在原种场共生产种薯8200斤,其中原种560斤,二代原种1000斤,本地优良品种6640斤。(1)8个原原种433斤:22-2 12斤、台湾红皮16.2斤、太白91-1 18斤、川育5号19.5斤、米拉34斤、80-2 334斤;(2)规格化种薯175 480斤、山西红670斤;(3)实生籽种薯生产:三个品种128斤;(4)脱毒种薯一代原种:高原七号20斤,川育5 号142斤,巴蜀10号128斤,米拉157斤,大西洋95斤,台湾红皮462斤。 (二)产量分析: 1、8个原原种的田间调查室内考种和产量分析结果列表如下: 田间调查和室内考种结果表 品 种 生 育 期 小区株数

文档评论(0)

4442226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